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工党上后以后,主张“第三条道路”,平衡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环境的同步更新。1998年政庭成立“城市工作组”,综合高品质设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政府治理等多方面的原则与描施。政府将工业遗迹改造为新的消费、创意空间,为工业化时期的“不良资产”注入后工业时代的新功能。政府推动以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内城再美化运动,内城中心区得到改头换面的提升。政府意识到郊区化对发展经济的潜在价值:新城及“边缘城市”适于培育知识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郊区风情的文化产业,可以形成更具经济多样化及竞争力的“郊区增长极”。政府还提出“可持续城市设计”,核心主张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

——摘编自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措施和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拥挤的地窖和阁楼(法国)里尔和鲁昂得到了复制,工业贫民窟的恶劣后果引起了医生、作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关注。波德莱尔问道:“无论一个人属于哪个党派……看到这些体弱多病的人呼吸着工厂的尘土,吞食着棉絮,身体被白铅、水银……浸透,在虱蚤之中,人类最伟大和最基本的美德在那儿与最刚强难化的罪恶、出自教养院的污秽相互依偎,怎么可能不被触动呢?”

——摘编自【美】乔治·罗森著《公共卫生史》

材料二   19世纪在铸造大口径磨光下水道和铁管方面的成就,使远距离供水成为可能,同时至少也能处理附近小河的污水……许多医务官能毫无困难地证明污秽拥挤和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与城市传染疾病之间的关系……比河特丽斯和悉尼·韦布指出:19世纪是市政社会主义的世纪,大楼内每一项单地的改善都要求归集体所有并集体经营市政设施:自来水总管、蓄水池、导水管、抽水后,水总管、污水处理厂、污物处理场。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2时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认识的不同角度,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的重要启示。
3 . 【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1950-1957年,出现了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武汉、太原和洛阳等老城市也进行了扩建改造,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比重超过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为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相继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加快,大城市管理更加精细,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加速发展,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区域分布更加均衡。

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新型城市蓬勃发展,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摘编自《经济日报》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3-04-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中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到1965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2499个.与1952年相比,机构增加了16倍、医师(技师)增加了11倍、卫生部还先后颁布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思路,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9年,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与现代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上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其产生的相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 1000 户以上的大镇多分布于苏 、松、太、常、杭、嘉、湖一带,其中 太湖周边的苏州与浙西各地不乏 10000 户以上的巨镇。到万历以后,市镇总数不下 200 个,这 些市镇之间的间距以 12 里至 36 里为较常见的模式,形成各市镇平均距离约 10 多里路的水乡 市场网络体系,小农赶集一般半日可以往返。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 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棉花和棉 织、蚕桑和丝织、米粮等专业市镇。

——摘编自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材料二   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开始,许多城市的经济逐渐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大多数农民从 农村流向城市后也从事工商业和其它行业并成为城市居民。在近代城市中聚集了各种社团 以及工商、金融、科学、文化、教育、新闻等机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 务的中心。为此许多城市开始制定城市交通卫生、市政管理等法规,建立了城市治安、消防、 警署、医院等机构。在城市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解体,代之而起的是人口简单仅由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

——摘编自张转玲《论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材料三   1949—2009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9》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简析其原因。
2021-06-01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欧洲特大城市(至少有十万人口)的数量比中国的少得多,而非常小的城市(人口少于一万)的数量多很多,而中西方城镇规模之所以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洲城镇的市场性强;一个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层级在欧洲是独特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欧洲城市体系的经济属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和发展机制;在欧洲城镇中发展较好的和有活力的城镇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移民的开放和包容∶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城镇发展中从未停止的创新性,例如,城市中新的发展动力、方向转变以及创新浪潮恰恰经常出现在应对危机的时期。

——摘编自魏建国《欧洲"独特性"的城镇史视角解读———读彼得·克拉克著<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根据材料,指出欧洲城镇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研究欧洲城镇史的重要意义。
2021-05-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沿海沿江地区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沿海沿江城市成为新的工商贸易中心,城市的新兴产业和社会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就业和谋生的机会,于是,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清末民初城乡之间移民和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城市人口发展较快的时期,城镇人口的数量从1912年的3700万增至1928年的5100万。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二 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其它城市人口增长也很猛。人口激增,城市房屋已无法满足需求,致使现有的住宅十分拥挤。城市长期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没有长远规划,エ厂区和住宅区混杂在一起。在匹兹堡,数百家エ厂排出大量的废气,有“烟城”之称。大量的废铁、炉渣倒入河中,污染了城市的饮水源,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20世纪20年代汽车开始涌入城市街道,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拥挤带来空气污染和噪声。

——摘编自刘建芳《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及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人口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问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阶段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以公共卫生为中心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9以住房问题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以综合治理为中心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2022-01-21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依其发展道路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城市。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一般处于沿海、沿江地带,由于不平等条约被开辟为商埠,水陆交通便利,城市格局开放,新兴的轻工业多集中于这些城市,商业贸易较发达。随着以轮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海上交通的发展,造就了第一批近代沿海城市,而近代交通的一大变革——铁路的出现,则使近代城市化向内地纵深发展。唐山、大冶、玉门、大同、鞍山等城市,因拥有某种丰富的矿藏而发展起来,它们由于铁路建设和资源开发,在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控制下,发展为单一生产型的城市,城市格局较简单,综合服务设施比较欠缺。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有很强的殖民性和封建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摘编自陈艳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化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政策的严密控制,人口流动性增强,且更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对沿海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化发展格局,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因素。
2022-05-3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 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 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 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 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 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 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 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