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于1901年发布上谕,宣示改革。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开始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 “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城市斗争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毛泽东指出:“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提出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临时市政府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成为在军管初期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并对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方面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城市建设原则。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3-02-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纪录片《大国崛起·美国》记述了从1720世纪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进程。下表所列为美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部分历史事件。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7世纪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北美广为传播
1775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1861南北战争爆发
18629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成绩斐然
1894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材料二   城市成为成功、幸福以及便利的代名词,大量人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城市。1860年至1910年,美国城市总人口从621.6万上升到44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8%上升到45.5%,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由9个增至50个,1920年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1.2%。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机会,由于没受过良好教育,缺乏专业技术,只能到工厂中充当最底层的廉价工人,深陷贫困之中。从1860年到1900年,进入美国的移民超过1400万人,而在1900年到1910年仅10年间,又有900万移民从南欧和东欧涌入北美,语言、宗教、社会价值观迥异,贫困、犯罪问题突出。为降低成本,追逐利润,资本家减少为改善工人工作条件而进行的再投资,导致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城市大量污水、垃圾不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处理,龌龊的生活条件导致了伤寒、霍乱等流行性疾病的猖獗。急待改善的城市问题与腐败、滞后的市政管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刘连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问题及其改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基于大国崛起,为“美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18—19世纪的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急待改善的城市问题,据此提出两条合理化的治理建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深圳开始制订城市规划,1980年修订,1985年最终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综合性特区的目标,根据规划,深圳的产业结构突出“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经过10年时间,工业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外来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步启动,被称为现代城市之光的高层楼宇,一时居全国之冠。深圳走外向型工业化路线,利用外国资本发展特区工业,工业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深圳特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从1990年初开始,深圳又编制了1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在“十五”计划中,深圳进一步提出了“以港强市”、加速深圳特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新战略。

——摘编自方宁生等《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

材料二   底特律在鼎盛时期,全市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80%的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整个汽车业面临危机,汽车业三大巨头的销售量在2009年一年内减少了33%45%.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后,财政收入锐减,而此时公共支出却依然庞大另外,底特律是美国种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城市之一,19677月爆发的种族骚乱使底特律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市区人口锐减,许多工厂荒废人口和企业的迁出加剧了底特律税基的缩减,底特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底特律在2013财年总体的债务规模达到1825亿美元,财政收入总额仅为11亿美元,导致底特律政府无力偿还,最终破产。

——摘编自贾宇清等《底特律破产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2)据材料二,分析底特律城市破产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归纳深圳的腾飞与底特律的衰败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的相同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发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的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奕奕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 巴里伯格多尔《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材料二     新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柱状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指出这一时期巴黎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城镇人口变化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得到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北京城初建时的城郭是方形,符合前朝历代都城的传统形制。但是由于实际的地理状况不可能是均质的,北京城自元大都时期就受到地形与河湖水系的制约,是在理想的范式与现实中调和的产物。明朝由于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威胁,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8公里,成为北京城最明显的标志。皇宫坐落在中轴线.上,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两侧,专制皇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以这样一种集中的带有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到极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划分都市为若干区,以定规制。凡楼房之高大,距离之远近、建筑之性质等事,皆随区而定,区中住民所营事业,亦有一定之取缔。如住宅区,不得开设工厂,商埠工场皆有相当地点是也。市之中心,必有公园及公共楼房,如市政局、图书馆等,环聚一处,名为市中心。复于各大道之当眼处,或于数街聚合之点,建立伟大之建筑物,如教堂或戏院者,以壮观瞻。德国都市之规划,亦不仅仅为现在设想,且有预定百年以后之扩张设计者。故德京柏林百年后之扩张至何程度,街道建筑之设施如何,早已有预定之计划。

——孙科《都市规画论》(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北京城建设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都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简析明北京城与德国都市建设上的差异。
2022-01-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新的城市综合体里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工厂、铁路和贫民窟工厂成了新的城市有机体的核心供水设施和最简单的政府办公机构都是城市所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上一代没有建造的话,这些设施和机构则是事后才考虑的,建的很迟。功利主义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但把美术和宗教看作装饰品,把行政管理也看作装饰品(可有可无)。在争夺财富的早期,根本没有警察、医疗、教育以及水和食品的检查。工厂通常要求坐落在最好的位置在滨水地区。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供给蒸汽锅炉、制造必要的化学溶液和染料把河流改造成污水阴沟是新经济特有的功绩和技艺每一个“先进”的城市社会,它的居民被迫为制造商的自私和方便付出代价。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1)据材料,概括当时城市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所述的城市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2022-01-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我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尤其是往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
10 .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招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虐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

——摘编自陈震《宋史》

材料二   



上海街景一《图画日报》

上海建筑一《点石斋画报》

上海室内陈设一《点石斋画报》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京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宋代京城发展的因素。
(2)与宋代京城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晚清上海城市发展有何新变化?并指出新变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京城与晚清上海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