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材料   1871年,纽约“城市老板”特威得贪污案的曝光激起了声势浩大的美国城市政治改革运动。1875年,密苏里州制宪会议在州宪法中确立了城市地方自治制度,“随之而来的改革时代将地方自治思想传播到了美国的大部分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掀.起了采纳地方自治制度的第一次高潮。由于“城市老板”兴起和政治腐败的制度原因是城市分区选举制度,改革家便争取改革城市选举制度,用全城范围的普选来代替城市分区选举。1898年,旧金山确立了公民的直接立法权;1903年,洛杉矶成为第一个实行罢免制的城市;1909年,波士顿是第一个采用非政党选举的城市;1911年,匹斯堡新城市宪章规定该市采用全城普选制取代分区选举制....与此同时,委员会制与经理制形式等新型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与文官制的行政运作模式在各城市不断扩展。

——摘编自王金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政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政治改革的成果。
2022-04-17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秘籍11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城市的常住人口以大地主、官员等拥有大量剩余粮食的群体为主,且政府、官.员、地主垄断了重要商业及部分手工业。明清以后,手工业及商业迅速发展,特别在江南地.区,已开始出现私营的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地区也已经出现,地方性行业性会馆建筑不断增多,票号、典当大量出现,一些专业化的金融城镇与小工业城镇逐渐形成,如平遥为票号业中心城市,景德镇为手工业城市的集中代表。这些新型城镇的城市布局不严整,它们不以官府、庙宇为中心,而围绕不同的经济活动中心形成城区,城市也无深沟高垒的防御城墙。这类城镇的主要居民是商人和手工业工人,《景德镇陶录》记载(清中.期)景德镇“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工匠来自八方,器成天下走,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

——摘编自罗丽《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力及类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沿海一些城市逐渐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乡村和其他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经济不发达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滞后,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和相应的城市病。在西方观念影响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有了权利意识。清廷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谘议局并颁发了《谘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部分社会阶层得以参与城市政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城市自治机构兴办;1911年,各城市出现公开性政治社团600多个,组织各种活动。另外,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寻求参与市政管理,创办民间市政组织。例如,上海闸北汇通公司是中国人自己筹办的第一个近代城镇治理机构。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以来新型城镇与中国传统封建城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出现“城市病”的原因,并评价民间参与城市治理的影响。
2022-04-03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秘籍11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全国通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851714年,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拥有760个市场城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摘编自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新探》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
2022-02-25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7 比较型非选择题-2022年高考历史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51次组卷 | 7卷引用:11 新型城镇化战略(对点练)-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北京城初建时的城郭是方形,符合前朝历代都城的传统形制。但是由于实际的地理状况不可能是均质的,北京城自元大都时期就受到地形与河湖水系的制约,是在理想的范式与现实中调和的产物。明朝由于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威胁,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8公里,成为北京城最明显的标志。皇宫坐落在中轴线.上,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两侧,专制皇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以这样一种集中的带有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到极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划分都市为若干区,以定规制。凡楼房之高大,距离之远近、建筑之性质等事,皆随区而定,区中住民所营事业,亦有一定之取缔。如住宅区,不得开设工厂,商埠工场皆有相当地点是也。市之中心,必有公园及公共楼房,如市政局、图书馆等,环聚一处,名为市中心。复于各大道之当眼处,或于数街聚合之点,建立伟大之建筑物,如教堂或戏院者,以壮观瞻。德国都市之规划,亦不仅仅为现在设想,且有预定百年以后之扩张设计者。故德京柏林百年后之扩张至何程度,街道建筑之设施如何,早已有预定之计划。

——孙科《都市规画论》(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北京城建设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都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简析明北京城与德国都市建设上的差异。
2022-01-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6 城市与近代城市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对宋朝首都东京和唐朝首都长安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唐长安是一个棋盘状封团结构,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开封城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繁华的街市上酒楼林立,茶坊、瓦子等连成一片,形成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随着商业的繁荣,金属货币难以满足需求,宋仁宗时期在开封设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的发行事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新兴城市的排头兵,开埠前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开埠后,上海很快打破广州外贸垄断地位,成为联结内地和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大都会。至清末,上海各类各级新式学堂249所,集中了全国工厂的48.7%。这一时期,租界内林立的西式洋楼、洋行、银行、教堂、影剧院、工厂与西餐馆等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显著象征。租界畸形繁荣成为新上海的主体,相比之下传统旧城发展则明显缓慢下来。上海发展中租界与华界的强烈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性质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背景与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2022-01-22更新 | 27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6 城市与近代城市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阶段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以公共卫生为中心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9以住房问题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以综合治理为中心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2022-01-21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6 城市与近代城市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人类重要的经济单元、居住之所和权力空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新航线的开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尼德兰、英国等国,在那里逐步兴起很多新兴工商业城市17世纪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产生过程,君主制的建立对首都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很快就达到中世纪从未达到的规模。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浪潮中,城市发展大大加速。随者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集中、密度高,特别是在煤田和沿海地区,如英国的兰开夏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等,都成为城市密集地区。

——摘编自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到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相当于1949年的393倍。1949年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占7.6%.到了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美国了,已经是世界最大城市人口国家或社会。此后,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8.3亿人,相当于欧盟城镇人口数(2017年为3.87亿人)的2.1倍。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1949-2019)》(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欧洲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1-18更新 | 266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6 城市与近代城市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