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与国家之盛衰有莫大关系。盖国家盛衰,以人民之强盛为衡,而人民是否强健,则以公共卫生为准。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都市发展进程加快,使都市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安全与健康的需要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启动了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华界政府在卫生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或基于共同利益,不仅参与政府组织的卫生建设之中,而且独立开展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社团举行的清洁运动、劝止吐痰运动、健康比赛等。加强了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与公共意识,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一1949》》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公共卫生困境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指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办的近代金融事业的开始。19世纪下半叶后,中国城市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式建筑,公用设施如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及自来水、电力、电话、电报等也纷纷出现。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开埠城市上海、广州、汉口以及东北的大连、旅顺等有了迅速发展,它们主要由外国人管理。这些城市的商品、资金、技术、工厂等高度聚集,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畸形的繁荣、发展。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近代中国城市的分布不仅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就是全国小城镇的80%也分布在东部几省。

——梁家贵《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欧美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1851年)

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城市人口(%)
英国约180048%52%
法国约360075%25%
俄国590093%7%
美国230087%13%
中国约4320089%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020-02-1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与城市》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018-06-09更新 | 6267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III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1)据材料一,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世界近代史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促进近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