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018-06-09更新 | 6267次组卷 | 40卷引用: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2020-12-02更新 | 942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世界五国(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英国对应的数字是
A.①B.②C.③D.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

——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如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

——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繁荣的市镇工商业为什么没能推动社会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A.缩小城乡差别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2022-09-02更新 | 159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全国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李宗仁等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开始了经营广西策略。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即“自治、自卫、自给”,以村为自治单位,实行村治。在推行村治过程中独创“三位一体”制:一个是崭新的创造的基层政治制度,一个是实现民权主义最具体的办法——村街民大会,一个是具有战斗性的组织和训练的民团。基层自治组织依托民团,实际上既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的同时也带有军事动员的意味。……这结束了广西乡村社会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过去历代王朝统治未曾到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也都建立了乡村“政权机关”。

——摘编自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广西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

对表格中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A.新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B.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人口迁移
C.深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D.注重国家城乡统筹发展
2021-08-29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因采矿、采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后成为新兴城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国民经济结构已经严重失衡B.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提前实现
C.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推手D.资源开采与经济建设基本割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