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十九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时20世纪40年代末为止,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一样。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材料二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三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了中产阶级大规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情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贺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设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美国城市人口“郊区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摘编自李忠《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进程”自拟一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22-05-30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被称为“翡翠项链”,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被竞相模仿。而一百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工厂、燃煤站、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于是主张修正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它认为人类具有以他们的想象力改造自然景观的才具与义务。彼得.施密特还掀起了“回归自然运动”,得到众人纷纷响应。1893 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后来建成的这个公园体系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不以行政区划设定边界,体现出鲜明的都市特色。又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其体系的主体,强调本地地理、植被、动物的自然性。另外该体系从框定边界到设计修建,再到管理完善,全由专业景观设计师决策。最后,本着对民主的信仰,设计者竭力抗拒自然之美为某一社会阶层所垄断,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

——摘编自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一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传统自 然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通相融,人与万物同类平等。西周的周道,在绿化养护上开先河。秦汉古蜀道翠云廊两旁古柏绵延三百里,是比罗马大道还要壮美的世界奇观。后又有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道和明清的官道等等古代绿道。珠三角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无序蔓延。于是2010年广东省在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后表现突出的深圳绿道以展现改革开放成果、保护区域生态以及城市空间纽带为理念,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素有机结合。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目的是让绿地这一-休闲空间让全体市民触手可及。在建设过程中,还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如生态机器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等。

——摘编自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一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始建时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珠三角区域绿道与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相同点,并概括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独特之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公园建设的建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2-03-30更新 | 1458次组卷 | 47卷引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近代时期,拆城筑路并将老城街巷改造为新式马路,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马路主义(roadism)的城市建设模式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高幸《新生与转型——中国近代早期城市规划知识的形成(18401911年)》


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在21世纪的印度孟买,一座27层的私人住宅里生活着全家5口人及700名奴仆;在这些“豪宅”的周边,分布着面积为1.9平方公里,随意搭建而成的棚户板房集群,那里开着大大小小几千家的加工厂和商店,生活着上百万的人。这表明孟买的城市化进程
A.伴随着环境污染B.造成了交通拥堵C.凸显了贫富悬殊D.潜伏着失业危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851714年,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拥有760个市场城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摘编自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新探》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
2022-02-25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达成了一项关于改进人居质量的综合性规划。这项行动规划经参与会议的132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具体化为64条建议,涵盖六个领域:人居政策与策略;人居规划;机构与管理;住房、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服务;土地;公众参与。这项规划
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B.有利于世界各国居住环境的改善
C.说明城市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关注
D.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45.5%,每日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不夜城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A.抗战期间重工业亟待内迁B.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C.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D.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