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9日,北京总商会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一刻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数日之间,北京总商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勿忘国耻”!不仅报纸、墙上、商标上、信笺上到处可见“勿忘国耻”四字。一时间,国耻茶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特别是麻将牌刻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材料二   2 国民政府国耻纪念大事表

时间活动
1928公布《五九国耻纪念宣传大纲》: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扑灭中国共产党,完成北伐统一中国等口号
1929公布《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九、济南、五卅、沙基惨案发生日列入国耻纪念日,规定全国下半旗致哀
1930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四个国耻纪念日合并,特意将五九定为“国定纪念日”,规定停止娱乐宴会,号召各界一齐纪念
1935公布《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明确了五九纪念日“全国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宴会致哀“等规定
1938颁布渝字三五四号令:规定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并列入历书纪念
1940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决议:将五九纪念并入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
2021-08-2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2021·全国·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天下”一词的记载,周朝时把周天子统治的区域内称为“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赋予“天下”以道德内涵。秦汉之前,“国家”一词主要是指天子之 国或诸侯之国;从秦汉起一直到清朝后期,“国家”一般多指封建王朝或代表王朝的中央政府。这 种传统的“天下观”包含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空间概念和文化意涵,其核心内容是,中央王朝是礼仪之邦,周边的少数民族区域是蛮夷之地,居于文明中央的王朝对四夷有文明教化的责任,体现出 一定的等级和尊卑思想。这种天下观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而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或接受,是 以华夏文明教化四夷、以德服人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孔亭《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19-09-12更新 | 198次组卷 | 40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021·广东江门·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从华夏族到中华民族的转变,反映了我国民族意识的不断传承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治共同体。至迟从西周开始,华夏已形成拥有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周天子是华夏共同认可的最高统治者,其下统辖有姬姓以及姜姓、任姓、姒姓等贵族,他们以周王室为核心,通过血缘、联姻等纽带凝聚成一体。……随着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华夏内部产生了共有的礼乐文明。同时,作为华夏文化代表的乐亦具有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摘编自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站立、崛起以及由传统的“天下观”向近代的“世界观”转变的过程中,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的建构为中华民族认同的彰显埋下了民族自觉的种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念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在危机关头始终站在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前沿,用实际行动激起各民族潜在的内聚性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王秀娟《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刍议》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华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因素,并简析该意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领域的深远影响。
2021-12-01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05三星堆又“上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与华夏认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观念”起源于神话中的“欧罗巴”少女及普世帝国统治下的基督教世界。近代“欧洲观念”的形成,是基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之后而造成战乱纷争的历史现实基础之上的。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伊拉斯莫的《基督教理》和莫尔爵士的《乌托邦》,这三部作品标志着以“统一”为特征的近代“欧洲观念”的最早形成。法国的圣·皮埃尔神父,他提出建立“欧洲邦联”的方案,这被认为是欧洲邦联主义的精神鼻祖;卢梭、康德等主张通过缔结契约组成欧洲政治共同体,以谋求欧洲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现代“欧洲观念”则更多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层面,以欧共体之父让·莫内的理论为代表,主张形成一个欧洲实体,欧洲先从经济联合的角度入手,逐渐扩大到政治等领域,最终形成一个欧洲合众国,建立“超国家共同体”来解决欧洲和平问题。

——摘编自贾红霞《近代“欧洲观念”的形成与演进》

材料二   传统中国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1902年,当梁启超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日本的时候,在其文章中首创“中华民族”一词。他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是“以国家对国家”,“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与此同时,孙中山、杨度、章太炎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对此,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是“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即“大民族主义”。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即“五族共和”理论。日本侵华后,日本人假借“民族自决”的名义,侵占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以及还想造出伪“大元国”、伪“回回国”等阴谋。19392月,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掀起“中国民族”性质的大讨论,顾颉刚主张必须舍弃“中国本部”、“五大民族”、“汉人”、“汉奸”的提法,慎用民族一词。他指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有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至20世纪80年代,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摘编自贺东航、谢伟民《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观念”的演进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颉刚中华民族观进行评析
2021-05-01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两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7-18高三·江苏南通·期末
6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大事
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020-10-08更新 | 196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测试专项 专题04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巳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 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自决”相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威胁最大的是突厥。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清朝入关后,并没有把汉人排除出政权之外,而是建立了一套权力分享的“满汉复职制度”。并在中央另设理藩院,既与中央政府保持隶属关系,又可按民族地区传统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康熙年间,南方有三藩之乱,北方蒙古族噶尔丹的分裂叛乱。康熙采用战争方式解决民族分离问题并取得胜利。雍正年间,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制”。不改变各族旧有制度,不改变各族内部的社会结构,“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

——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

材料二 甲午战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强调“合群”的必要性,要求国人确立“国群”认同,结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政治实体。他指出国家是国民个体彼此之间“团结”、“补助”,“捍救”与“利益”的保护者,是民族立于世界之最有力的竞争单位。由此,梁启超创造了他最有价值的“大民族主义”理论。

——摘编自暨爱民《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国家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辩”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
2019-04-28更新 | 832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郓城一中等学校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