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孟森认为:“明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且多惟恐虐民,是以谨于守法而致成诸案……”刑用重典、保护平民的同时,其关注民生需求则更为突出。明太祖提出:“治民犹治水。治水者顺其性,治民者顺其情。”并将“顺其情”解释为:省刑罚、息干戈,重农时、薄赋税,简兴作、节徭役。

——摘编自方志远《明前期国家治理中的民生关怀》

材料二   近代以来,国家富强取代民生富足,逐渐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执政理念。“在一个久以民本为当然的社会里,生民之苦乐因国家的富强而成了可以被庙堂蔑视的东西”。清末新政时期,这种状况有增无减。清廷上下,实际上或明或暗形成了“重新政,轻民生”的倾向。显见,国家政务重点逐渐由民生转向富强,而人们理解的富强往往又是和民生无涉的国家富强。

——摘编自白移《缺乏民生关怀的清末新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努力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各项民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以发展生产为根本,量力而行等民生建设的宝贵经验,尤其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针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强民生建设的科学理念。

——摘编自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太祖治理民生问题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不同,并分析新中国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意义。
2021-04-13更新 | 155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由如图可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
A.彻底消灭了农村贫困B.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著
C.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D.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1-04-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人教版】-解密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近现代社会变迁(分层训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世纪后期,英国一些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20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为传播。但当时“福利国家”并没有在全面实行。这说明
A.“福利国家”思想源远流长B.实施“福利国家”的条件不成熟
C.英国政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D.英国阶级矛盾尚未进一步激化
2021-04-12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37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B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很少在制度上对疫病救疗提供法律的依据和实际的指导,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是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在一些临时性救治中,他们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医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社会力量在地方社会事务中作用的增强虽可能分割官府的部分权力,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地方官府乃至朝廷产生矛盾,但这绝不是体制性的,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国家的利益,因为作为社会力量的领导者——乡贤一般都深受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他们在追求自己私利的同时,也会多少顾及地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事实上,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从根本上讲,无疑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性规定的缺陷。

——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4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1945年的创议到1948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历时整整三年。中国在此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卷入国际卫生机制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其相对有限的政治资源努力地参与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组织和设计。

——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民间救治疫病措施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背景及中国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人们将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商朝时伊尹曾告诫太甲:只有保持节俭的美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儒家认为俭德可以避难,节俭者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是具有仁爱精神的表现。当时崇尚“收缩式”“被动式”的节俭。在当代社会,节俭观的核心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式的生活,而是在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倡适度的消费。新型节俭观不再单单关注生活领域,而是把节俭的范围延伸至生产领域。

——摘编自徐姣《中国传统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越多,劳动产品就越多,如果节俭的人将自己的部分收入节省下来作为资本供养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就能增加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就是节俭。当然,节俭所积蓄的财物都是由勤劳得来的,但是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藏,资本绝不能扩大。政府必须反对奢侈浪费,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政府在反对奢侈浪费上,绝不能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亚当·斯密的观点代表了近代西方节俭观的主流。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节俭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当·斯密节俭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节俭观的认识。
2021-04-06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彬县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班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与生产观、交换观和分配观一样,消费观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七律《咏史》诗中强调: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公元前300年的希腊斯多葛尔学派认为,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提出:“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基督教的教义强调: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诚如罗杰·巴克豪斯(RogerE.Backhouse)的评述:《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

——摘编自雷定安、金平《论三种消费观》

材料二   在西方,节俭成为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要归因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在资本主义时代,节俭不仅成就小富,也可使小富成为大富,使创业者成就大业。一句话,勤俭是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仰赖的品质之一。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辅助性的、相对的,这意味着,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

——摘编自萧莎《中西方的消费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近代的消费观念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2021-03-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丙卷B卷)
7 . 禁酒政策在中国由来已久,最初多发生在政局动荡、王朝初创、年歉灾荒时,政策也多属临时性,实施的时间短。清康雍乾时期政府多次颁行禁酒令,禁令严、禁酒时间长。康雍乾时期禁酒令的颁行基于
A.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B.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C.抑制私营手工业发展D.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8 . 【女性政治地位的变证】

材料一   20世纪初,一批“战斗的如女参政运动者”出现在英国公众舞台上,她们用一种剧烈的手段把如女选举权问题提上日程,下图是1914年要求妇女选举权的的潘克赫斯特女士在示威时被捕的照片。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左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海报,号召妇女参加工厂生产;右图是美国宪法1920年修正案(给予美国妇女在所有选举中投票的权利)通过之后不久由妇女选民联盟印制的海报,它呼吁妇女们前往投票站,行使她们新的投票权。


1918年,大不列颠的妇女选举权运动取得重大突破,妇女得到了带有某些限制的投票权;1928年,这些限制就取消了,妇女在同男子平等的基础上被给予了选举权。在德国以及在欧洲大多数新国家里,妇女也投票了。在苏联,1917年革命以后,妇女在同男子平等的基础上得到了投票权,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后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2021-03-04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经历了漫长艰难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期,革命派势力的发展,妇女教育的振兴以及大量知识妇女的出现,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大量知识女性投入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妇女亲自参加战斗,组织后援队、救护队,或在后方募捐与宣传,积极地尽着女国民的责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女性参政运动一直围绕向临时政府要求“男女平权”,经历了和平请愿、武力抗争,最后失败。

——摘编自邱晓勇《从“孙中山复参政同盟会女同志函”谈民国初年女性参政运动》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女性解放被纳入阶级解放运动中,伴随着阶级斗争的每一次胜利,女性逐步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在1928年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以人口多少为原则,男女老幼一律平分”,首次赋予了农村女性享有与男子均等的土地权。1934年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男女婚姻自由原则和实行夫一妻制,从制度上确定了家庭中的性别平等。1931年中共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宪法大纲》中明确承认了女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规定“不分男女、种族、宗族,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在政治上农村女性也获得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铲除了女性在政治上受压迫、受歧视的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中国女性第一次真正获得法律上的政治权利平等。

——摘编自祝平燕编著《女性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女性参政运动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过法律保障女性权益的意义。
2021-02-23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地区专用)-热点11两会中的历史热点信息
10 . 民生问题,历来为古今中外各个政权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民生主张(节选)


《尚书》“天视即我民视,天听即我民听”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制(保护)民之产”“取于民有制(节制)”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柳宗元“吏为民役”
康有为“去人之私产”“凡农工商之业,比归于公”“凡百举动皆有机器”
孙中山“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建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确保2020年底,完成脱贫工作

材料二   在过去35年里,企业在实施员工福利政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很多政策在那之前都被认为是不合适或不可行的,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所有这些具体的措施构成了一个整体,人们认为它们对于员工的福祉非常重要,是改善组织关系的主要措施。

——《福利制度》(美国)切斯特•巴拉德(2016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古代民生思想相比,康有为、孙中山民生思想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评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2021-01-24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