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国上下凝心聚力,投入精准扶贫的历史洪流。下表为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亚当·斯密《国富论》
贫困发生的原因基于对财产外在化形式金钱的追求,资本家必然会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成果。这种剥削的劳工关系,为富人创造了财富,而为穷人生产了赤贫;为富人建造了宫殿,而为穷人制造了贫民窟。
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劳动者想提高自己的工资,另一方面雇主则想通过压低劳动工资而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种博弈中,雇主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劳动者工资被压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从而导致贫困的出现。
解决贫困的方案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让剥夺者被剥夺,才能破除无产阶级的堕落、贫困的根源。国民财富的增殖与积累会创造就业和劳动需求,拉动劳动工资增长,从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摆脱贫困,而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手段就是市场。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就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明确提出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6-20更新 | 1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事件应对方法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二十日黄河于江苏丰县北岸决口吏部侍郎胜保奏折写到“河决未复,数郡为鱼”“数十万赴工之人,非失业之徒,即游手无赖,入春以来,以工代赈.故亦粗安。今工歇,而因庐犹然巨浸,穷无所归,岂能待毙?"“脱枭黠之魁,起而倡之,指臂一呼,豺狼四合,恐朝廷旰食(指勤于政事),南顾不遑(闲暇)。”
1932霍乱疫情波及全国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积极应对,分赴各地指导防疫。上海、天津、南吕等地政府积极推进疫苗接种,死亡率较低。《大公报)载:“陕甘地处偏僻,医疗设备向极简陋”“政府防止不力,对防疫经费毫无充分接济”“外县方面,即欲求一二简陋之西医院.更属不易”。
1976728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陕西省志·地震志》记载:“85日,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市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西安市动员了2500名民兵组成了63个担架队,集结车辆860多台”“先后接得了216315名伤.病员,支出经费180.8万元。”《辽宁省志·地震志》记载:“震后,锦州市立即派出166人的医疗队去唐山救护”“向唐山支援药品、食品、日用工业品及防震建筑物资250余种,1220吨,价值52万余元”。

——摘编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灾害应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7-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抚吉三市十一校2023届高三7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公斤、南北朝为128.5公斤、唐前期为167公斤、唐后期为154.5公斤、宋代为154.5公斤、元代为169公斤、明代为173公斤,清代为183.5公斤。

——摘编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

材料二   秦汉400多年间,先后发生了旱灾81次,水灾76次,蝗灾50次,导致饥荒及相关疫病27次,汉武帝元鼎三年发生大旱,40多个郡国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各州郡因水旱灾害发生饥荒死去的人数动辄以千计,人口大量死亡。

——摘编自邓拓《中国饥荒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央防汛指挥部,后来改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组织领导全国抗旱防汛等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出发,开展了灾害预报预警、水旱情况监测等工作,民政部门先后制定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等文件,规范了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响应程序和灾情会商等各项机制,做到大的自然灾害救灾物资24小时内到位,中央资金三天内到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不少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用世界约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政策主要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储备政策;推进粮食科技政策。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饥荒”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1-12-25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山东学情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