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国上下凝心聚力,投入精准扶贫的历史洪流。下表为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亚当·斯密《国富论》
贫困发生的原因基于对财产外在化形式金钱的追求,资本家必然会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成果。这种剥削的劳工关系,为富人创造了财富,而为穷人生产了赤贫;为富人建造了宫殿,而为穷人制造了贫民窟。
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劳动者想提高自己的工资,另一方面雇主则想通过压低劳动工资而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种博弈中,雇主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劳动者工资被压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从而导致贫困的出现。
解决贫困的方案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让剥夺者被剥夺,才能破除无产阶级的堕落、贫困的根源。国民财富的增殖与积累会创造就业和劳动需求,拉动劳动工资增长,从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摆脱贫困,而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手段就是市场。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就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明确提出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6-20更新 | 1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出土的中国古代粮仓概况。

遗址概况
时庄遗址(位于今河南周口)包含龙山、岳石,春秋,汉唐时期遗存,其主体是以夯土墙围合的夏代早期粮仓遗存。粮仓的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
回洛仓(位于今河南洛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由管理区.仓容区,道路和漕梁等郝分组成。专家称,回洛仑遗址位于祁山南麓的缓坡带,不易积水。这里的土层为黄褐色黏土,直立性强,很适宜筑窖储粮。2014年,回洛仓作为中国中报的"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郝分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含嘉仓(位于今河南洛阳)唐代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窑。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当考古人员挖开编号为160号仓窖上面的土层时.发现里面保存的粮食仍然粒粒分明,有的颗杜取出来后第三天竟然发芽了。后将其送到原洛阳农科所培葬,第二年竟结出了果实。2014年,中国大运河中遗成功,含嘉仓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镇江粮仓(位于今江苏镇江)镇江粮仓是宋元时期最为繁忙的航道上(江南河;京杭运河长江以南的一段)的粮仓群,现出土遗址13座,并有其他附属建妩出土,如桥,驿站,衙署.河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2022-07-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大联考(6月)文综历史试题
3 . 【治国与富民】共同富裕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要义。
时期主张/措施
先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


“圣王之事,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


“论其税赋以均贫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与侈惰也”            

——韩非子

均田制、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义田、义学、义宅等社会救济
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善堂、善会等慈善组织
近代“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天朝田亩制度》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康有为《大同书》


“平均地权”                    

——孙中山


“打土豪,分田地”                 

——土地革命时期口号

现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个”有利于,“先富带后富”             

——邓小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有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29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层层剥削;不管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20033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湖北省人大代表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黄宗羲定律’怪圈。”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20154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集体学习,会议强调,为了满足中国未来发展需要,需要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视作长期指导原则。

——摘编自秦晖《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借鉴题千中的信息,列举旧中国处理不好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或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功解决的实例并进行论证。(要求: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2022-05-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农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部分博士论文情况表

姓名博士毕业学校、时间博士论文题目
黄汉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8年)中国的地租
冯锐美国康奈尔大学(1924年)中国的农业工程
唐崇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27年)英国税收土地价值体系
姜尚义法国南希大学(1931年)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李庆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33年)伊利诺伊的农业贷款与农业土地转移关系
梁庆椿美国哈佛大学(1934年)中国人口和食物供给关系
冀朝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36年)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何德鹤法国巴黎大学(1937年)法国的农业合作现状
费孝通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38年)开弦弓:一个中国村庄的经济生活
刘纪汉德国图宾根大学(1941年)德国的乡镇经济
张培刚美国哈佛大学(1946年)农业与工业化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请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2-05-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历史演练卷 (湖北卷)
6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曾备受世界卫生组织推崇的制度,经历了异常坎坷的兴衰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内容
20世纪50年代1955年,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了首个由农村社员、医务人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集资的保健站,开创了合作医疗的先河
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
20世纪60—70年代1965年,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发表“六二六指示”:“医疗体制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在“六二六指示”精神指导下,短时间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百万计以上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卫生员3282481人。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0世纪80—90年代8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从1979年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90%锐减到5%,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
21世纪初期2003年,政府重新扶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出台了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才以及规范药品流通体系等相关政策

——摘编自于德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取材料某一阶段或整体信息,以“农村医疗改革”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3-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防灾救灾思想的演变表

时间相关论述及活动
1950年8月18日周恩来指出;“对自然灾荒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还不能控制它。只能做到防止它和减少它所带给我们的灾害。”
毛泽东明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把灾害预防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民政部,外交部联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接受联合国救灾署援助的请示》得到国务院批准,我国改变了以往拒绝任何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救灾援助的做法,接受了联合国救灾署以及一些国家的援助。
1956年3月12日
1980年10月4日
199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强调;我国要重视减灾工作,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98斗,月29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要求各部门充分强调科学术在减灾中的作用。加强减灾基础应用科学研究,促进综合减灾能力的提高
2005年5~9月我国为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国举办了防灾减灾人力资源培训班。几个月后,我国政府又在北京主办第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会议通过《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