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经毛泽东批准,在周恩来主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从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先后引进了84个项目,使用外汇2.7亿美元,填补了一些行业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B.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C.中西关系开始改善
D.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辛丑条约》议成后不久,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特设专官,取消各省将军督抚兼衔,而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大吏老成凋零,地方人事经历更迭,施加于外交层面的影响“更形衰弱”。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意图集中外交权力B.在刻意干预地方行政
C.扭转了中央政权的困境D.意识到弱国外交的危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而补版国书未署副使名,英国便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主要反映了
A.传统理藩外交理念受到冲击
B.清政府近代外交机构缺失
C.清朝政府意在建立平等外交
D.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宣传画具有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的特点。20世纪60-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宣传画开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A.经济发展受挫B.反革命残余猖獗
C.中苏关系恶化D.越南战争爆发
2019-10-0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2008年8月8日北京将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其实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100年前“奥运三问”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
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B.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C.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困难
D.人民对国衰民弱的现状强烈不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