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所依赖的外交决策机构在中央主要是军机处,外交决策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奏折朱批”,也出现了钦差大臣协理“华夷”事务和地方督抚参与外交决策的现象。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政府
A.外交呈现近代化的趋势B.地方势力开始崛起
C.汉族地主势力逐步壮大D.传统外交受到冲击
2021-02-1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了他游历亚洲、非洲、澳洲的情况,书中所记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更成为研究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唯一现存一手资料。这反映出元代
A.对外交往范围较广B.民间交往更趋活跃
C.华夷观念有所松动D.政府鼓励对外开放
2021-11-20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04-19更新 | 439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晚清外交重臣伍廷芳主持修订的《中墨通商条约)中规定:领事必有认准文凭,方能视事,如办事不合,违背地方条例,可将文凭收回;遗照欧美通例,凡侨居他国人民遇有控告案件均归地方官审断。据此可知,伍廷芳
A.敢于质疑晚清条约的合法性B.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具有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观念D.积极探索中外交往的新模式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 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摘编 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 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31年,越南使臣李文馥曾发表《夷辨》一文,抗议清廷将其视为"夷"的态度。文章指出∶"我越非他,古中国圣人炎帝神农氏之后也……家孔孟而户程朱,其学也……宾贤取士,汉唐之科目也;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举之,其大也如是,而谓之夷,则吾不知其何如为华也?"据此可知,当时越南
A.接受清朝中央政权直接管辖B.其文化为中国士大夫所认同
C.对中华文化具有较强认同感D.坚持自身是中华文化的正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这表明清政府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转变B.试图摆脱西方列强控制
C.强化对海外侨民的管理D.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加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89年之后约150年的时间内,除安妮女王统治的12年外,英国国王一直由一位同时担任他国国王的欧洲人担任。为了保护国王在欧洲的属地,与欧洲国虽然结盟外交受到国王的影响,然而介入欧洲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因素使然。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在海外殖民掠夺并获取商业特权成为18世纪特别重要的内容,在这种竞争中,强大的法国越来越成为英国最主要的对手。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于1756年通过《威斯敏斯特协定》与普鲁士建立盟约关系,由普鲁士牵制法国,使英国取得最终胜利。英国一方面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另一方面在与法国争夺殖民与商业利益方面获得完全的胜利。这使得英国从早先孤立于欧洲的一个边缘国家变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摘编自刘明周《18世纪英国的结盟外交》

材料二   清代外交公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王朝的外交理念。清朝对待亚洲各国的公文,一般使用“谕”与“敕谕”,充分表现出宗主国与藩属国的上对下的等级关系。康熙年间中俄双方定例,“中国行俄罗斯之公文,用理藩院的印信,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行俄罗斯萨那特(“萨那特”意思为理事)衙门;俄罗斯行中国之公文,用萨那特衙门及托博勒城守尉印信,咨行中国理藩院衙门。”理藩院与萨那特衙门两个机构在职位、品级上都是对等的。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公使费要多罗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大获全胜后与俄国人签订的平等条约。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进贡,乾隆皇帝在遣回来使时.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敕谕,以“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开头。

——摘编自陈静《论清代外交关系变化在对外文书文种上的体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结盟外交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与俄英两国不同的外交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