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外交思想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剿夷抚夷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商战抗夷“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以夷制夷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2 . 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2022-06-22更新 | 4718次组卷 | 3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古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轨迹: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重心变化线路(公元1年到2025年)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6月3日报道,这张地图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绘制,利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算数据。公元1000年,中国和印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全球经济重心当时稳固地居于东方。在保持了820年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欧洲转移,之后又向北美转移。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重心已迅速地拉回原来的地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向公元1000年时那样回到远东,不过要向北偏移很多。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以公元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314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如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
名称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西洋”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西方”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B.开放程度的总体趋势
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022-04-24更新 | 620次组卷 | 38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在1871至1874年处理台湾琉球漂民案期间,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和中法战争中的“台湾封锁问题”等涉外交涉中,中国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活动
A.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

——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负责任大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表述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下表为1960—196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影响双方建交的主要因素是
地区建交国
亚洲老挝
非洲马里、索马里、加纳、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布隆迪、突尼斯、赞比亚、贝宁、刚果(布)、坦桑尼亚、中非
美洲古巴
欧洲法国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C.美苏的霸权主义D.国际秩序的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