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出于处理外交事务的原因,清廷设立了总理衙门,其规制俱仿照军机处,主要官员皆为军机大臣兼任,但在体制上与军机处并无隶属关系。总理衙门设立后,职权不仅仅限于总理各国交涉事务,其所综管之范围,不少是原来六部之职责所在。综合而言,总理大臣的职掌略有:掌管与各国订约,并遵约办事;通商与关税、交聘;定界与海防;传教,等等。凡是沾上一个“洋”字的事务,有关衙门便都推给总理衙门管理,隐然成为具体而微的另一个“洋务内阁”。在处理对外事务上,总理衙门已分了军机处的一部分权力。以晚清时期外交新政等事务之重要,总理衙门实际上成了清政府的另一个中枢机构。因此,总理衙门之设立,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来以部院为结构的官僚体制。

——摘编自郑伦班《军机处与清末中枢机构改革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总理衙门的设立加以阐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读下面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二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内外形势做出正确判断,确立了全面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外交目标。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1)阅读材料一,并根据所学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推行的三大外交方针并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2023-01-1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汉时期,丝绸贸易是主要形式,通道主要分为陆路和海路,并同西亚建立了正式官方交往。魏晋时期,中国局势不稳,罗马帝国分裂,波斯人垄断了丝绸贸易,再加之养蚕技术和丝绸生产在欧洲的发展,中西之间丝绸贸易也告一段落。此时, 西方工艺也传到了中国,比如玻璃制造。公元 643 年到 742 年,拜占庭帝国先后 7 次遣使至唐。 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教派的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被认为是基督宗教正式传入 中国的开端。随着蒙古大军在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元代中西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自明初到西 方殖民势力东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低潮。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534 年,天主教会改革拉开序幕。1542 年,耶稣会派遣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拉开了耶稣 会士进入中国的序幕。据法国学者统计,“从 1552 年到 1583 年,共有 32 名耶稣会士都试图在 中国定居。”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的奠基人,他在传教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传教策略,被后人 誉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的传教过程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逐渐寻求到将天主教中国化的有效 路径。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 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他还制作钟表等器物,将之和地图一起献给肇庆知府王泮,得到 王泮的赞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规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路的正式开辟始于汉朝官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到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兴盛时期,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丝路畅通,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到唐安史之乱后,贸易交往受到了阻碍。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诸政权分裂割据之时,陆上丝绸之路从鼎盛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直到元朝,有所复兴。

——摘编自周伟洲、丁景泰在《丝绸之路大辞典》

材料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理衙门最初被命名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并且是一个临时性的办事机构。之所以如此,完全是清廷出于避免该机构与传统外交体制发生背离之考虑。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已将“天朝”体制打翻在地,如果清廷仍同这些西方国家发生官方联系,又要避免伤害“天朝”传统体制,就只能将它们纳入互市、通商国之类。因此,奕䜣等在奏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清廷就要求将其命名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其用意仍是想将这些国家纳入“天朝”传统体制之内,并使之不与“天朝”传统外交体制发生太大的冲突。

——摘编自柳岳武《略论道咸同时期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

材料二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共设九部,直属大总统。外交部在陆军部、海军部之后,位列第三。同年2月6日,《临时政府公报》刊登了大总统提交参议院的《外交部官制》规定了外交部职员构成和组织机构。民国政府迁都北京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王宠惠改任司法总长兼外交部顾问,魏寂组改任国务院秘书长,后任驻荷兰公使。陆征祥上任后,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陈体强评价说,民国元年的外交部“整个接受了西洋的组织,特别偏重于法国的色彩,其机构简单而合逻辑,责任确定而专业。”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外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近代化这一过程的认识。
2021-03-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复旦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认为自己居天下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领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743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打开新局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参加了热那亚会议。1921年10月28日,苏维埃政府向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发出照会,指出在经济上同他们合作是本国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按照列宁的指示,苏俄代理团长契切林在会议上声明:“俄国代表团到这里来是要在互利、平等和充分的、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同资本主义各国实行经济合作。”同时指出:苏维埃国家准备在经济上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把几百万俄亩最肥沃的土地,以及一部分森林、煤炭、矿山资源租让给外资经营开发。

苏维埃代表团在列宁直接指导下,运用机智灵活的外交策略成为热那亚会议的胜利者,打开并进而巩固了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新局面。会后,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与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李宗楼《列宁的外交思想和苏俄的对外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外交策略的影响。

材料二   邓小平花费大量时间接待外宾,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宾。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他总是引导他们谈一些与双方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在这些谈话中,邓反复强调三点:第一,十年动乱已经结束,而且不会重演;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愿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第三,中国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中国要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

邓小平是一位外交天才。他对于全球能否继续保持和平,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在谈到中国对解决地区冲突与内部冲突的态度时,他主张用和平的手段加以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革命;在谈到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时,他主张对外开放,而不是自给自足。他指出南北双方建立经济关系,不但不会引发战争,反而会造成彼此的相互依赖,促进双方的友好合作。

——摘编自伊文思《邓小平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综上,概括列宁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共同理论价值。
2020-06-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史实
汉朝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朝时期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宋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元朝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元朝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明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
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年前)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
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