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致一总结教训一再失效一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徽。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崩溃
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76年,清朝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各国驻华外交官俸薪之成例,制定了从出使大臣到随员的等级和俸薪表。其中出使大臣序列,分头、二、三、署任等四等名目,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受任三等以上出使各国钦差大臣。这一举措
A.建立了专职出使人员制度
B.形成了外交官的培养机制
C.推动了外交官职业化进程
D.瓦解了清朝传统宗藩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咸丰帝在出让许多国家权益的同时,对西方使节要求以西方礼节三鞠躬(中国要求跪拜)拜见皇帝、亲递国书死活不答应,并表示“设该夷固执前说,惟有与之决战。”1873年,同治皇帝18岁亲政,经过交涉外国公使被允许觐见,清朝廷为了表示中国皇帝不同于外国君主,特将公使们觐见本国君主时的三鞠躬改为五鞠躬,皇帝不亲手接受国书(公使们将国书放在黄案上,皇帝以“点头”表示收到)。这表明
A.全体国民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情结
B.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充满警觉
C.国际交往规则缓慢的为清政府接受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权益获得扩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缘》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美】伊罗生《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   如今,中国的崛起无疑是对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的挑战。对西方而言,这种局面的出现完全出乎预料,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面对。中国太大,无法对它实行孤立;太强,无法进行抑制;太重要,又无法疏远它;其市场太有钱可赚,则更是无法无视。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将会怎样对待这个新崛起的潜在对手?就像美苏关系决定了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一样,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想来会决定今后半个世纪的格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果沿着时间轴继续划分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话,你认为应如何划分?试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就中国崛起,概括美国心态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新关系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国对中国看法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世纪中期,清政府曾有三次临时性遣使,即1866年斌椿随赫德前往欧洲的观光性访问,1868—1870年蒲安臣使团的“世界性出使”,1870—1871年崇厚因“天津教案”而进行的法国之行。这些举措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增强了对外交往的信心
C.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尝试
D.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逊政府主张政治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存在的政权,认为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禁运已经失败,主张与中国进行除战略物资外的贸易往来等等。由此可见
A.中国重返联合国使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B.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已转移到了亚洲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美两国共识
D.美国奉行的孤立中国政策已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被史学界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A.“天朝上国”的意识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C.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叙述道:“1861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家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说明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2019-04-25更新 | 136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