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中心之外,便是四夷。国内统治秩序范畴的君臣等级关系,被中国的统治者逐步地运用到了处理中国和东亚各周边国家的活动中。册封与朝贡是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蛮夷小国在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好处,例如经济上的互市贸易、朝贡之后的丰厚赏赐;安全上可以依仗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政治上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中原最高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与周边诸国的封贡关系来建立自身的藩篱和屏障。

——摘编自《古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

材料二   有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面对的是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国对世界问题很少发言。一战爆发后,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可以认为,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参战使得中国获得了加入战后和会的机会,中国能够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舞台上出色的亮相,其本身便是很重要的。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国际地位,一场场前所未有的争国权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北洋政府外交思想与实践已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忽略的重大转变》

材料三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外政策流露出寻求缓和的端倪。1954年4月举行了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新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观念产生并得以维持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的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在北洋政府时期,有哪些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活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清末驻外公使新旧人才变化情况。

该表表明
A.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外交人才
B.清政府重视推行西式教育
C.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程度提高
D.洋务派控制了清政府外交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地区国际关系体系——朝贡体系。朝贡体系虽然是若干国家构成的地区国际体系,但其最大特点是体系中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是体系的构成基础,体系完全是由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在此基础上——即以周边朝贡国对中国的双边关系为结构,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心向外扩展的同心圈的圈层结构。朝贡对于中国而言是进行安全防御的一种手段,正如费正清评价其妙处在于,外人只能按照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实际上就是外人承认和被纳入中国事务的发展轨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所以中国试图从它所公认的文化优势中得到政治上的安全。

材料二 条约体系是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其本质是一种殖民体系。在19世纪的东亚地区,伴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原属朝贡体系的中国之邻国纷纷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保护国……19世纪的一个全球化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同时,为了实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西方列强必须将正在被剥夺的对象建构为形式平等的主权实体,建构的唯一目的是赋予这些政治主体转让权益的合法前提。

——材料均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不同特征。

(2)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从朝贡体系被纳入条约体系的,并对这一变化进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5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17-08-04更新 | 6671次组卷 | 8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B.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钓鱼台早在1373年即由杨栽所发现,并远在15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而此后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依据
B.在近代以前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成为中日双方的共识
C.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在明代就有了争议
D.材料中的文献可作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下列因素中,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性质B.综合国力
C.国家利益D.国内外局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而补版国书未署副使名,英国便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主要反映了
A.传统理藩外交理念受到冲击
B.清政府近代外交机构缺失
C.清朝政府意在建立平等外交
D.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