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90年,德国公使巴兰德向总理衙门提出:“紫光阁为筵宴藩属之地,见诸记载,各国使臣于此处觐见,于体面有碍”,要求必须改变觐见地点。后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地点,改为北海的承光殿,再改为皇宫内的文华殿,旋又改为皇宫内的乾清宫。这反映出(     
A.外交礼仪成为中外交涉的核心B.西方国家力图与清朝实现平等外交
C.清廷外交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D.列强意在借外交礼仪攫取侵略特权
2023-05-14更新 | 284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以上材料表明
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2021-10-30更新 | 383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丝绸之路在时间上持续数千年,在空间上绵延数千里,穿越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所以堪称世界上“最长、最古、最高”的贸易通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罗马鎏金银盘及局部(甘肃省博物馆藏)

(唐,甘萧请远县北渖黄河古渡口出土,是连接河西与河东地区的通道。银盘内分三层雕刻不同的纹饰:外圈饰相互勾连的葡萄卷草纹,枝蔓中间有各种小鸟、动物栖息;中间一圈雕刻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十ニ神像,在每尊神像的左侧各有一个代表性动物;银盘中央高浮雕刻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一一俄尼素斯,肩杠两端有花蕾的“权杖”斜倚在雄狮上,作为银盘的主题放。盘底则铭文“490全币”)。

——于萍:(丝路遗珍——从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精品看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胡商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强盗袭击两方面的威胁。……晋代法显(僧人)(337-422年)从敦煌西行到都善,在渡沙河时记载:“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丝绸是古代一种很名贵的商品,因为商人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它运到西方。”“粟特人在从事大规模贸易的同时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

——李璃哲《古代丝期之路商队的活动特点分析》

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略”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之路以将新的时代内漏。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结合考辨和解读史料的方法,指出材料一东罗马银盘发现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人、僧人等在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中体现什么样的丝路精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有利条件。
2021-05-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南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马嘎尔尼与和珅关于英国使团会见乾隆的记载。据此可知
马嘎尔尼自述9月2日赴承德避暑山庄,单膝下跪,无叩头,向皇帝呈递女王要求通商的信,附送几只机械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一块玉石,谈判无果。
和珅奏折马嘎尔尼以英国使臣名义带领随从人员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进贡和祝寿完毕,不久打道回府。

A.英国认同清政府的外交礼节B.英国使节人员崇拜乾隆皇帝
C.清政府有天朝上国外交观念D.清政府坐失经济发展的良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中央学府是国学、太学,里面有大量的留学生,“高丽、百济、新岁、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唐代史书还记载新罗、渤海等国向唐廷请求中国书籍的故事;而朝鲜半岛的国家,言及经典常常首先历数中国的儒家经典。

——摘编自孟宪实《大唐“朝贡”外交真相》

材料二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欺凌。由于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向“西”看。 无论是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还是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华文化遭受相当冲击,西方思潮在中国泛滥。

——摘编自田军《(辛亥百年)从“西学东渐”到“东学西渐”》

材料三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大流行”的关键时刻,中国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 的同时,克服自身困难,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贡献给各国的,不仅是宝贵的防疫窗口期和雪中送炭的物资援助,更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合作精神。 中国科研人员迅速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并向世界公布;中国与 100 多个国家、10 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抗疫经验,钟南山等一批中国专家频繁与东盟、中亚、欧洲、美国的有关专家进行连线交流......得益于中国的抗疫努力,世卫组织专家表示,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

——摘编自辛识平《全球抗疫彰显中国之“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援助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意义。
2020-07-0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全唐诗》记载,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唐朝的千件袈裟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鉴真大师被此偈打动,决心东渡弘法。表明当时
A.日本民众信奉佛教 员B.日本丝织技艺高超
C.中日文化互动交流D.佛教凭借诗歌传播
2020-06-20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职贡图》是用来记载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纪实图画,从梁元帝萧绎开始,历代均有创作。清代以前《职贡图》描述这些民族贡使的形象往往丑陋、野蛮和怪异,而清代《职贡图》里西洋人则画得比较写实了。这种变化说明
A.朝贡贸易已经名存实亡B.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C.外来文化影响国人思维D.对外交往理性成分增加
2020-12-30更新 | 137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唐朝开创了“四海威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主动性,仅仅依靠外交的“均势原则”(即所谓“以夷制夷”论)……李鸿章毕生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是以列强间的矛盾和裂痕为基础的。实际上,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合作”或者“勾结”远甚于彼此之间的对立,这就注定了“以夷制夷”政策必将失败。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三   目前,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综上所述,谈谈对外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每年两届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广交会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7年   在原中苏友好大厦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首届广交会有13个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到会有19个国家、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主要来自港澳、新加坡。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57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

1967 年春交会(第21届):周总理视察广交会,并做群众组织工作,保证了广交会顺利召开。

1972年   经国务院批准,春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的有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会。

1980年 春交会(第47届):根据1979年我国政府提出对台湾通商协议及外经贸部规定,广交会可同来自港澳地区和旅居海外的华商洽谈大陆台湾之间的贸易。从此,广交会开始了对台贸易。

1983年 春交会(第53届):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到会开展出口成交业务。

1989年 一年两届出口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108.9亿美元。

1999年 秋交会(第86届):获外经贸部授予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首次亮出自己的牌子走上前台。

2001年 春交会(第89届):到会客商超过11万人,成交金额达158亿美元,本届广交会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对商标、专利、版权等方面的侵权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2003年 秋交会:到会采购商超过15万人,成交额超过200亿美元

2006年   第100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340.6亿美元。

目前,全世界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共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届广交会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万多采购商到会,形成了“万商云集”的盛景。

——摘编自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广交会大事记 记载辉煌50载》

材料二:今日(2006年10月16日)出版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中国总理温家宝宣布,从明年开始,俗称“广交会”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将改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业界人士认为,一字之差,反映了中国外贸政策从重视出口,转变为既重视出口也重视进口,更加重视进出口基本平衡。温家宝说,广交会改名反映了中国外贸战略政策的重大转变,是广交会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重大举措,表明了中国愿意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

——摘编自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广交会改名反映外贸战略政策重大转变》


⑴根据材料概括广交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1972年和1980年,广交会先后发出了对美商的邀请和允许对台贸易,它们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百届广交会的巨大变化?
2020-02-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