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16年,英王派遣阿美士德出使中国,却与清朝发生”礼节之争”。清朝要求英使依天朝定制觐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英使以跪叩礼有伤英国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而去。此一“礼节之争”反映的实质是
A.新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对抗
B.盲目自大与平等外交观念的对立
C.工业资本主义与农业文明的矛盾
D.天下秩序观与主权国家观的冲撞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据统计,从1860年到1894年,朝鲜向中国朝贡的年份有25年,琉球有8年,越南有5年,尼泊尔向中国朝贡了4次,缅甸朝贡了1次。1894年以后这一现象还有些残留,但未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这表明近代中国
A.宗藩心态已被完全破除
B.独立自主地位丧失
C.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
D.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致一总结教训一再失效一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徽。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崩溃
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至19世纪中期,通过赎买、武装颠覆和侵略战争等手段,从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英国手中获得土地,使领土迅速扩张,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19世纪四

五十年代,侵入远东地区,参与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末,美国提出“泛美主义”的口号,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随后多次派出军队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并将大量资本渗入拉丁美洲,使整个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与此同时,美国加紧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侵略势力的扩张。1889年,美国提出与列强合作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美国通过参战之机,增强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地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战略的基础。

——摘编自万维其《近代美国的外交战略》

材料二   越南战争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美两国自朝鲜战争以后以间接方式进行的又一场军事较量。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了缓和。1969年尼克松就任

美国总统后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经过越南战争,中国对整个国际战略格局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中国领导人开始从国家安全战略的全局考虑苏联的威胁。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外交战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期间中美力图关系缓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19世纪80年代,晚清在处理法越问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称:“法人进入越南举动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河南道监察御史刘恩溥从正面援引国际法,并提出联合英美诸国利用国际法维护清廷对越南的宗主权,履行保护越南的职责。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依然推行传统的夷夏之防
B.清政府完全依赖列强维护宗藩体系
C.国际法被近代士大夫普遍接受
D.近代国际法影响中国处理外交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6年,清朝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各国驻华外交官俸薪之成例,制定了从出使大臣到随员的等级和俸薪表。其中出使大臣序列,分头、二、三、署任等四等名目,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受任三等以上出使各国钦差大臣。这一举措
A.建立了专职出使人员制度
B.形成了外交官的培养机制
C.推动了外交官职业化进程
D.瓦解了清朝传统宗藩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咸丰帝在出让许多国家权益的同时,对西方使节要求以西方礼节三鞠躬(中国要求跪拜)拜见皇帝、亲递国书死活不答应,并表示“设该夷固执前说,惟有与之决战。”1873年,同治皇帝18岁亲政,经过交涉外国公使被允许觐见,清朝廷为了表示中国皇帝不同于外国君主,特将公使们觐见本国君主时的三鞠躬改为五鞠躬,皇帝不亲手接受国书(公使们将国书放在黄案上,皇帝以“点头”表示收到)。这表明
A.全体国民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情结
B.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充满警觉
C.国际交往规则缓慢的为清政府接受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权益获得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878年,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并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眷属往来,敬礼有加,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清朝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缘》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美】伊罗生《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   如今,中国的崛起无疑是对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的挑战。对西方而言,这种局面的出现完全出乎预料,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面对。中国太大,无法对它实行孤立;太强,无法进行抑制;太重要,又无法疏远它;其市场太有钱可赚,则更是无法无视。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将会怎样对待这个新崛起的潜在对手?就像美苏关系决定了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一样,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想来会决定今后半个世纪的格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果沿着时间轴继续划分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话,你认为应如何划分?试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就中国崛起,概括美国心态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新关系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国对中国看法的主要因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