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

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
A.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B.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
C.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D.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1)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2)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7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B.严守闭关锁国政策
C.重视海上丝绸之路开发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
2021-03-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起,清朝规定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又为公行所垄断。公行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中国政府陈诉,亦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清政府对于外人的生活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一种特殊机关,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摘编自朱杰勤、黄邦和《中外关系史辞典》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以1861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这一机构总揽外交(对外交涉:如教案、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在此之前中国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这种机构体现了天朝体制居中驭外的命意,本身就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为前提。但是,新来的外国人用大炮两次向中国说明,他们不是贡使。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广州十三行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变化所体现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献给乾隆的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只音乐钟”乾隆以传统工艺品玉雕、丝荷包、细铜作胎外填珐琅彩釉称为、“景泰蓝”的瓶子作为回赠。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方世界进入电气时代B.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精湛
C.中英经济形态差异显著D.清朝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6 . 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天津俘获三艘丹麦商船,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认为将欧战扩大至中国为非法行为,并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其为驻京公使,最终李福斯释放丹麦商船,并支付一千五百美元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
A.实践“以夷制夷”的外交理念B.已经建立现代外交体系
C.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D.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谈判时坚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的原则,签订了《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对于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清政府并没有给予。据此可知,清政府
A.极力地维护朝贡外交体系B.实现了对外交往的近代化
C.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D.与日本建立了平等外交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2021-01-06更新 | 1042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9 . 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坚持“人臣无外交”理念,认为“天子亲揽万机”,官员“非派令兼办夷务,本无外交之意”。这一理念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国家利益
C.加剧了外交危机D.激化了社会矛盾
10 .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

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