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是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

——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并简要说明理由
2019-05-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中晚期以来,不少旧知识分子或投身商界,或进入报馆等,尤其在沿海、长江沿线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旧式知识分子向其他行业流动的趋势更为明显。1905年废科举后,此风尤烈,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
A.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动摇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
D.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定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课程修身读经
讲经
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
代数
理化植物
动物
图画体操合计
课时545193611112088410177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2013-12-02更新 | 940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读经讲经课,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学校教育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对中国女性发展的意义。
2021-09-1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新变化,在新政开展的过程中,从督办政务处的设立到1906年全面的官制改革之前,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以及练兵处、财政处等几个新机构,并裁撤了一些旧衙门,与此同时,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也在相应地进行。

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在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清末行政体制改革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末行政体制改革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甲午战后,清廷进行军事改革,北方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南方有张之洞的自强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裁汰绿营、防勇,精选士兵成立常备、续备等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1904年,正式划定军制,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1年起,清廷在一些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同时派大量留学生分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使军队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军队的知识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不少新思想在军队内迅速传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军制改革。
2020-04-13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2年《申报》警告士子不要用“改良、基础、目的、问题、二十世纪、四万万人等语”,否则自毁前程。1905年《申报》则提出“要知新法新政,在乎吾人之身体力行,见诸措施,征诸事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申报》办报思想趋向保守B.废除科举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C.变革潮流被社会舆论认同D.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