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在《张之洞全集》中记载有份电报同时拍发给不同官吏,官吏品级不同,电报却完全相同。在《李鸿章全集》中,奏稿、函稿、电稿三类并立,电稿中不细分,无论上行、下行、平行,在格式上皆无甚分别。这反映出
A.电报得到官员认可B.公文等级差别被淡化
C.格式趋于简洁统一D.电报被广泛应用在军事上
2022-05-21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模拟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3 . 材料:19世纪以来,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一些新式学堂,不过为数不多,新式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格。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强烈的呼声,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和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新式教育于是得到迅速推广。以1907年直隶为例,据记载,除初等小学堂、两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外,还办有工业、农业、商务等职业学堂、师范学堂及师范传习所、法政、工业、农业等专门高等学堂和北洋大学堂,此外还有图算、测绘、军医、警务、电报等各类培训班、体系和门类已经相当齐备。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推广新式教育的意义。
2022-03-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
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6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件专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印刷物的记载、发行、送审等活动,并明确规定印刷物必须登记注册,不得刊载违禁内容。这说明
A.政府加强了专制统治B.改良与革命思想已深入人心
C.民间办报已失去自由D.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6 . 史料记载,1901年至1910年十年间开设的民族资本厂矿的数量和资本总额是1872年至1900年开设厂矿数量和总额的两倍左右。直接原因是
A.革命思想的传播
B.清末新政的实施
C.门户开放的推行
D.义和团运动影响
2019-09-02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高三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