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设立外务部、陆军部、商部、学部等部门的改革应该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中国某报刊曰:“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总理衙门设立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实施
D.“庚子举乱”爆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
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017-08-04更新 | 3363次组卷 | 86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作业)
5 . 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写道:“帝制先取消了科举,象征传统文化大崩溃的开始;然后帝制自己也被取消,象征传统制度大崩溃的开始。”与两个大崩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D.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B.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C.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8 .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016-11-27更新 | 2245次组卷 | 32卷引用:18·纲要上第18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9 .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   
A.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B.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C.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
考察团留学国内新式学堂科举不明
戴、泽考察团12人10人19人9人
27.91%23.26%44.19%20.93%
戴、端考察团12人10人15人7人
36.36%30.30%45.45%21.21%

(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
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
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
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
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