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D.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
2018-01-12更新 | 518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3 .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设立外务部、陆军部、商部、学部等部门的改革应该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近代中国某报刊曰:“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总理衙门设立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实施
D.“庚子举乱”爆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
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017-08-04更新 | 3365次组卷 | 86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重点练)
7 . 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写道:“帝制先取消了科举,象征传统文化大崩溃的开始;然后帝制自己也被取消,象征传统制度大崩溃的开始。”与两个大崩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D.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2016-12-13更新 | 598次组卷 | 18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基础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费正清说:“(清末新政)在农村中,群众对于现代化的反应,常常是强烈的反对。新政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加重了捐税,而且在给农民一点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们一通。”这反映了
A.农民反对现代化B.清末新政已失败C.农民没有获得感D.清末吏治最腐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