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通过官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使地方督抚权力逐渐有所削弱。不过,清政府虽然有将新军指挥权、调遣权收归军资府和军部,但事实上两部并未能对新军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遣。这一状况反映了
A.中国军事管理与指挥的近代化B.地方督抚呈现治理的多元化
C.清朝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加强D.清廷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杂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2年《申报》警告士子不要用“改良、基础、目的、问题、二十世纪、四万万人等语”,否则自毁前程。1905年《申报》则提出“要知新法新政,在乎吾人之身体力行,见诸措施,征诸事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申报》办报思想趋向保守B.废除科举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C.变革潮流被社会舆论认同D.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3 . 清末,面对形势需要,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到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推广学校”的奏请。这说明(     )
A.新政急需新式人才B.君主立宪是时代趋势
C.教育改革成为时代共识D.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并没有使人民更加趋向于它,而使社会更加远离王权,更加疏远它了,成为它的对立物,包括它培养的新军,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它的对立物了”。这说明清末新政
A.是一场由清政府主导的骗局B.遏制了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C.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5 . 据统计, 新学堂从1904年的122所增长到1909年的52348所;学生数目由1905年前的28838 (不含军事、教会学堂)增至1909年的1638844,这一增长
A.旨在顺应近代经济工业化潮流B.确立了新型的近代教自体制
C.为新文化运动储备了知识阶层D.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末“新政”期间,清廷制订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当地由不同籍贯和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型商会出现,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据此推知这一现象
A.使清末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增强B.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推动了商会联动机制的政治化D.导致晚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转变
2020-07-23更新 | 594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2月份月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
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
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
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2020-07-08更新 | 7140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 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
A.加强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D.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
9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革命派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价值观念崩溃B.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C.新式教育体系成型D.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10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