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首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选举机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渠道。武昌起义前,国内公开出现的现代性党会团体共有668个,此外尚有秘密的党会团体100多个。到1913年底,国内新兴的公开党会团体682个,但是中国从未真正形成代议民主制度。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没有实行直接民权B.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不充分
C.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D.西方列强采取了“以华治华”的策略
2022-04-16更新 | 421次组卷 | 12卷引用:中国近代史核心考点3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精炼
2022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为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目录。据此可知此时一、诸论二、正文第一章女子之道德第二章女子之品性第三章女子之能力第四章女子教育之方法第五章女子之权利第六章女子参与政治第七章婚姻进化论三、结论
A.维新思想影响深远B.女子权利得到保障
C.民主科学成为主流D.传统思想渐趋改变
3 . 阅读史料,完成任务

材料   近代中国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转型,但是在整个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足够的领导改革和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能力,致使社会各个结构的变化并不是互相协调和配套发展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清朝统治者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局面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自此,中国进入政府主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与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

——摘编自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10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文中所说的“新的开创时期”是指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兴中会成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朝廷对传统文官制度进行变革,在形式上是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质上则是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实行开明专制,这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为能选拔出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开始着手对传统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末法律规定(学堂学生)毕业升等、奖给出身均由试官考定。高等小学毕业,归地方官考试核办;升入中学堂者,归学政考试给奖;中学堂毕业给凭,归道府大员考试核办;升入高等学堂者,归督抚会同学政考试给奖。各学堂考核学生,均宜于各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亦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统计分数。其考核之法,分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清末学堂学生毕业考试可分四级:初等学堂毕业考试、中等学堂毕业考试、高等学堂毕业考试、大学堂毕业考试。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
2022-03-29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政治篇命题情境05选官用官-【小切口大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命题情境分类强化训练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史学研究领域,“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经常被采用的两个历史分析维度,“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可能出现相一致的结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如:清末新政,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定出改革方向,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新政”改革中,编练“新军”是内容之一,清政府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关系的模式,分析论证清末新政。(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恰当、论证合理)
2022-03-25更新 | 187次组卷 | 7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这些章程的颁布
A.推动了留学教育的兴起B.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
C.得益于革命思想的传播D.使清政府摆脱了困境
2022·江苏南通·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统计,在1850—1899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5%。在1902—1904年的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5%,哲学占5%,文学占8%。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共识
C.民众文化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2022-03-22更新 | 182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1年光绪皇帝发布诏书,令各省办学堂。江苏如皋县沙元炳随即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公立小学,1903年创办了公立如皋师范学堂,随后,多地都出现了学堂。这说明
A.科举废除推动教育改革B.教育救国理念由此产生
C.新式教育体系完全建立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022-03-11更新 | 496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河北B卷)- 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6年,清政府刚宣布“预备立宪",各地宪政团体就纷纷成立,不久爆发了国会请愿运动。咨议局和资政院成立后,请愿运动势头越来越大。一时间,报纸杂志上批评清政府“预备立宪"名不副实,要求拿出实际行动的言论不绝于耳。这说明
A.社会舆论左右政局变化B.宪政改革遭到民众反对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D.民主政治成为大势所趋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