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主要是由于东北部大都市区的 迅速发展和中西部的城市化形成规模而导致的,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 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总之,1900-1910年间的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巨变”,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美国工业、农业中垄断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转型的层面则通过人口、城市、移民、族裔的变化得到反映。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垄断和社会转型: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

材料二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我国社会发展从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 关键时期开展的。这次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 1990年人口普查 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为了不过多增加居民的负担,同时也为了减少各级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 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 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目的的是为了防止流动人口漏报,对人口总量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其所反映出的当时美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 .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互相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
城市人口(%)21.0%27.5%52.0%
农村人口(%)79.0%73.5%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1元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2022-03-05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方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2020-09-24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9月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对外殖民掠夺,建立广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移民殖民地,1846—1850年英国每年向殖民地移民19.9万人。工业革命的进行,物质财富增加,失地农民愿意到工厂工作,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领域。但曼彻斯特及附近的一些小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原来漂亮的红砖建筑物都变成了黑砖。工人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环境,成为严重社会问题。英国议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环境调查,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经济结构及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转化,近代中国各地灾荒、战乱频繁使得农村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据《农情报告》1915年的调查资料,全村农民以城市为迁徙目标的占总数的59.1%,从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被迫的、盲目的,具有流亡性质,大量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谋生手段就非常混乱。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南通纺织等一系列专科学校,为乡村流民培养谋生技能,增加了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一是近50万人的边疆生产建设兵团;二是近400万人的三线建设移民;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四是出国潮,佑计也有几百万人的。

——摘编自管龙陵《近现代中国城乡人口的变化与谋生手段》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中国在近代移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上有何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移民的特点,并简析影响中国近现代移民的主要因素。
2020-09-0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移民美国


          移民美国:1860-1910年
问题
(1)这一时期移民美国呈现出哪些特点?
(2)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上述现象有何历史影响?
2021-08-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中长期负责济贫事务的埃德温·查德威克依托医生群体,通过调研究分了解到英国民众正置身于极为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下,他以个人名义起草了一份议案,想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都能通用的卫生管理标准规章,这项议案于1848年8月通过议会辩论,成为全国性通用法律,还创设了非临时性的中央卫生管理主导机构-卫生总署。卫生总署对各地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管理意见:第一,当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纳税人申请在该地区实施公共卫生法案时,卫生总署有权命令一个调查员进行细致调查,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法案是否实施。第二,卫生总署可任命若干调查员监督地方卫生管理工作并参与法案实施监管,还可通过地方调查员的实际调查情况来决定是否应针对妨碍地方卫生管理的行为进行上诉……第五,地方卫生机构如想要贷款,必须首先获得卫生总署的批准。从实践来看,卫生总署权力虽有法律保障,其政策却很难贯彻落实到地方。《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们宁可冒得霍乱和其他病的危险,也不愿受欺侮而保持健康。”这些反对声浪使得查德威克于1854年被迫离职。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已经自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18年的2.44亿,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0.65%增加到17.43%。中国城市管理领域亟待注重城市管理的系统性、协同性等本质特征,提出一个整体性的管理框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系统,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与现代化。网格化管理思想源于计算机领域的“网格”,是指利用互联网将地理上广泛分布的计算相关技术融合为一体,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划分责任网格,合理配置组团人员,可以形成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启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自此,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以上,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处理率为90.09%,结案率为89.78%。

—摘编自陆军等《智慧网格创新与城市公共服务深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德威克被迫离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特点及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材料二   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截至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到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9 . 重庆历史上经历多次大移民,形成而今“行千里、致广大”的地域特色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初耕地从1671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元、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引发全国各界向西南大迁移。到19406月底止,内迁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12万多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重工业资本约占50%,改变了战前轻工业占优的状况。内迁重庆高校有中大、复旦等31所。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万,内迁人口包括有政府及各事业机关人员、沦陷区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学生、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难民。随迁渝者日众,饭馆内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也都成为常见食物了。

——摘编自张瑾、龙海《抗战内迁大移民》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国家定位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1965年开始从沿海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随迁的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科技人才等。经过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重庆逐渐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摘编自田姝《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内迁的背景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三线精神”的理解。
2022-05-15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

时间

15001850

18501945

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
迁移
数量
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近代以来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产生的影响。
2022-05-3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