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

——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
2021-12-13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英国在一些大的部门,在大臣以下,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的政务和部内事务。这样,英国政府机构里的官员逐渐分成了两类:政务官和文官。各部门的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少数官员是政务官,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部分武官入仕简表

人物介绍入仕途径
契苾何力,原为铁勒族契苾部可汗。
率部归顺唐朝,授左领军卫将军,贞观九年(635年)讨吐谷浑于赦水川,贞观十四年为葱山道副大总管,与讨高昌,平之。
张万福,以父祖业儒皆不达,不喜为书生,年十七八,转学骑射。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大历三年(768年),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
薛平,唐朝名将薛仁贵曾孙,其父薛嵩曾官拜相卫洛邢等州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少以门荫为磁州刺史。王师讨蔡,数战有功。进检校司徒,更封韩召拜太子太保。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

材料二   从留学生当中遴选官吏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1901年上谕称:留学生“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旨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以备任用,而资鼓舞”。1908年奏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提出“东西国之医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大学毕业生及各项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者,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1909年,规定对留日归来的学生须加试日文,以资甄别。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武官入仕的主要途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特点,并评价该机制。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保证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材料一 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英国革命后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国王许多特权,如录用官员之权,于是国王封官许愿,笼络人心。不少昏聩无能之辈在政府中高居要职。可见,在英国革命胜利初期,议会对国王的均衡和制约关系并不稳定。政治丑闻屡见不鲜,政府声名狼藉。随着英国的两党制成熟,下院多数党控制内阁,哪一个政党执政,就把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见,无论是“恩赐官职制”还是“政党分赃制”,都有严重的弊端。一个是营私舞弊,买卖官职,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官场;另一个是造成行政系统动荡,政策缺乏的连续性。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长期执政。到19世纪后期,自由党政府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规定文官均需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创立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保守势力的胜利,从此剥夺了他们对行政机构的控制,使官员成为执行政府意志的可靠工具。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为官和施政之道。你如何评价这样的为官和施政理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政府于 1872 年颁布《学制》,规定女子与男子一样要入学接受教育。一批女性教育家开始崭露头角。下田歌子是日本“良妻贤母”教育的集大成者,也是日本第一位从事中国女性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下田歌子的女性教育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办以贵族女性为主的桃夭女塾,侧重培养良妻贤母。这是下田歌子进入教育界的开端,也是日本专门女子教育的起步。第二阶段:随着女子教育需求的扩大和地方私学的发展,昭宪皇太后设立皇族及上流女子的专门学校,任命下田歌子协助办理并代任校长。第三阶段:1893 年下田歌子受皇室支持考察欧美国家女子教育,她发现英国的大众女子也可以接受正规教育。受此影响,下田歌子将女子教育的范围扩展至中下层妇女,并延伸到留日女子。

——摘编自甘康丽、叶宋敏《清末民国初年留日女性与明治维新时期新女性的比较》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田歌子女性教育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发展的因素。
2023-03-1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届高三高考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后,公民概念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规定才开始在中国产生。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近代公民教育思想发展的早期尚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公民道德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观。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不少教育界人士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张,早期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演变成为以“公民资格”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思想。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公民教育发展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2022-11-0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10月阶段抽测)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官学教育的内容合称为“六艺”。其中“乐”、“射”和“御”作为贵族的体育课,带有明显的军事和教化目的。春秋以后,各国为增强战斗力,不仅鼓励广大庶民参与兵役,而且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如魏国吴起常用负重跑、跳来锻炼士兵体能,将“魏武卒”打造成了精锐之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民间体育活动逐渐兴起,如齐国的蹴鞠、杂耍等。此外,养生体育也得到发展,形成“养神”和“养形”两大派别。

——摘编自李世华《中国古代体育简史》等

材料二   苏区到处都在进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刺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把适当的生产活动体育化,把大众习作的东西体育化。1942年李富春在《新华日报》上指出:每个人都要有能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要经常的进行。120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

——摘编自《延安体育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体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和近代陕甘宁边区体育发展的共同点。
2022-08-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地区统计表(部分)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清代同光年间,书院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地多新设学堂、新设书院、改革书院。1890年,张之洞创办两湖书院,除了开设传统的经学、史学之外,还开设化学、博物和兵操等。1896—1898年间,湖南省至少有39所书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湖南巡抚陈宏谋拨出专款重修岳麓书院,规定书院要学习实学,学生每月参加两次考试,考试侧重与当时政治有关的题目。1901年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诏书,规定所有书院都改为学堂,并规定统一的学堂学制章程,至此,书院走完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摘编自谢丰《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各个阶段并概括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院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书院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1年清政府将书院改制为学堂的原因。
2022-05-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