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儿童教育,除了有专门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和由中央朝廷设立并管辖的国立、地方小学以外,还有大量的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农工商子弟设立的包括私塾、家塾、村塾等各种私学。这些学校,通过教授“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分别人品之上下”,使儿童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熏陶,“向答背恶”,实现“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心”的目的。在家庭中,家传私学和传统家训、家规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对家庭成员的日常起居及婚;丧等礼仪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宗约”“义约”和“讲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化也是儿童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教育的发展,使宋代出现了“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未省有宇宙,孰与今儒多”的状况。

——摘编《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长期以来,英国针对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子女中适龄儿童的、真正的国民初等教育非常落后。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国民初等教育改革开始了艰难起步。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初等教育基本踏步不前在186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法、德展出的精湛工业品,反映了两国劳动者的技术和教育水平,相比之下,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教育的水平明显低下。同年,罗伯特·洛针对议会改革法给予工人选举权时提到:“从你们把权力交给民众之日起,他们的教育就成为迫切需要的了”。各方面的压力,促使英国下决心实行教育立法。1870年,福斯特提出的在全国建立起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初等教育制度的法案正式批准颁布为法律。到1880年,英国议会在1876年《桑登法》基础上,又通过了《芒代拉法》,标志着英国义务初等教育体系的正式确立。

——据《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改革》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此,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到1957年,全国小学校数量达到54.73万所,在校生6428.3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3.85%,25.9%。

——摘编自王慧、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儿童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880年英国初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为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及小学教育的意义。
2021-12-1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康德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