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8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10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书院与传统教育

材料一   中国书院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两宋是巅峰时期,不仅数量剧增,还创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据可靠史料,主持岳麓书院的山长共55位,大多是学派首领、著名学者和教育家。1026年,范仲淹做了应天书院的主持人。他明确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确定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之目标,使得书院名声大振,精英辈出。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不仅吸引了四方生徒来此求学,更会聚了众多名儒来此山村幽静之地开坛讲学。二程在此讲学十年,司马光的经典名著《资治通鉴》(第9~21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181年,白鹿洞书院邀请陆九渊讲座,演讲之成功竟让听众泪崩。在宋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了,并没有诞生传授自然科学理论和知识的书院,这是非常可惜的。

——摘编自刘道玉《论古代书院教育模式的复兴》

材料二   宋代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其独特的教育和管理形式存活于科举和官学盛行的封建社会体系中,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补充,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在民间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整个宋代理学的发展几乎是和书院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理学大师,如我们熟知的朱熹、程颐、陆九渊等人。而理学作为一股新兴的思潮,代表了中国学术史上最具理论色彩的儒学,活跃了整个宋代的学术理论,不仅为宋代学术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整个中国学术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

——摘编自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宋代书院教育的兴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

——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
2021-12-13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学校教育以官学为主,在中央设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广文馆、崇文馆、医学等学校,还开设教导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的小学教育。在地方设府学、州学、县学,乡、里也有学校。唐代教育内容集中在经学和史学方面,还有兽医、卜筮、乐师、天文历法等专业技术教育。唐政府十分看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每年对教师考核。唐代教师大都是学识较高之人,如韩愈、孟郊等都曾以官员身份从事授业工作。唐代私学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与官学互补。

——据穆惠涛赵岚《唐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宋代教育的形式与层次比以往时代更为完备。小学教育相当普遍,其中多为私学。程颐、程颢和张载等著名学者都做过教习儿童的私学导师。小学之后,州县学渐渐发达,州县学属官府所办,州学教授要经过考核才能执教,以保证教学质量。中央官学设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医学,宋徽宗因嗜好书画,还设了书学、画学与算学。官学教育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宋代书院教育发达,弥补官学不足。

——摘编自李树喜《中国人才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教育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唐宋教育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