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8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10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学生入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教育经费来源有等级之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学校开设三类基本课程,一是识字,二是诗赋 , 三是经术(儒家经典)。后来,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另外,私塾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小学怎么上》

材料二 学习生活: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追求实验生活即教育的真实性。以共生活共甘苦为原则,养成生活的正确意识和态度。

生活目标: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

学习方法:要认识每晚容易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并能懂得风云雨露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会唱十二首新歌、会弄一种乐器、会表演六种话剧、会打六套拳术、会开留声机、电影机和无线电收音机。

—— 汪达之《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教育大纲》(1934年)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成有利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入课本入课堂、入脑入心……2017年,历史学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出台。新课标注重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新增了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阐述,深化高中学生对人类发展基本脉络的认知。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相比,20世纪30年代淮安新安小学教育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说明当代中国教育所体现的核心理念。
2023-03-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格外重视家庭教育,以使本家族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繁衍不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目须早教勿失机也。”儿童及早进行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早教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由父母承担教育的职责。父母要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严加督促。门阈士族多以儒家学说严格教育子女并兼传道家之言。出于立身扬名的需要,士族人家还对子女进行艺能教育,主要是据其家传传统,各有所重,文学、书法、音乐均是其教学内 容。颜之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家中长辈要有意识地为子女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因为身教重于言传。情景教学、因势利导等教学手法以情境激发才思,也深受士族家族推崇。

—— 摘编自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材料二  在明清帝王倡导家教“化民成俗”的要求下,在商业和文化并重的地区,徽商“贾而好儒”的习俗氛围,使得一般民众对于子弟的教育颇为重视。为人立世,当以品行为先,正如绩溪商人章策所言:“立品为先,词章为末,务崇实学,勿鹜虚名。”子弟入学前,徽商自觉承担教育子弟的责任,使其具备基本的识字诵读能力,入学后,则与教师密切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还会从培养子弟为商贾所必备的意志顽强、敢于冒险、简朴节约等 素质入手突出训练其长于书算、善于贾道等能力。徽商对子弟自立的要求格外重视,教育子弟自小就要树立靠个人力量谋求生路的志向,不能自立之人,就会破败家业,让先人蒙羞。

—— 摘编自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2021-12-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B卷)
4 .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年间,学校分为国子学和府(州)、县学两种。国子学是中央官学,另设太学、武学、宗学等。国子学的学生分官生和民生,统称监生。监生大多数是官僚地主的子弟,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土司子弟(即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上层子弟)和来自日本、暹罗、琉球等地的外国留学生。监生从学校结业后可以直接做官或通过科举做官。洪武时期,有很多监生经过短期的学习,即调往各地“历事”,有的被超握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费……地方官学除府(州)、县学外,还设有市镇乡村民间社学,后又在各地设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使地方官学教育渐具规模。地方官学所学课程与国子监类似。主修四书五经和(大明律)(御制大语)等。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初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教育体制。
2021-12-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包括洋务运动初期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洋务运动中期派遣船政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海军与船政。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是探索救亡图存的一种方法。当时的有识之士不甘心国家如此沦落,多次谋求改变,也逐渐将目光锁定在教育问题上。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120名幼童于1872-1875年先后分四批送往美国高校留学。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也是中国近代留学的首倡者之一。洋务运动中期派出了船政留学生到欧洲各国学习船政与军事,并在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摘编自季玟希《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材料二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震惊朝野内外。日本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在此次海战中竞一战而胜。日本的快速进步不禁令朝野上下纷纷提出以日本为师,并开始鼓励留学生赴日留学。1896年,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留学。1898年,张之洞选派二十多人到日本学习,并进入日本陆军学堂。1903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生毕业章程》并公布实施,此举将留日运动推向高潮。这段时期也被称之为留日运动的“黄金十年”。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留日运动的“黄金十年”出现的原因。
2021-07-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从来没有中断过。中国古代的学校既是中华文化的汇聚和凝练之地,又是其传承的主要场城,并在储才和育才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重任。每个朝代的太学或国子监等选拔的博士官大都是当时最有学问和影响力的学者。这些学者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而创作,对传承与创新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在讲学的同时,还与弟子们一起收集和编纂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由于两千多年来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央官学教育对儒家经学的重视,最终使其进化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创新文化的历史规律》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内推广以工农大众为对象的教育,同时红军在作战中深刻意识到战争对科技文化和知识素养的需要。在瑞金时代,先后建立了各种军事学校,如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建立中央农业学校培养农业技术人员;1932年创办的闽瑞师范学校和中央列宁学校则着重于师资的培训。苏区的教育行政制度是在中央政府中设教育人民委员部,省、县、区设教育部,乡设教育委员会。工农业余教育形式极多,有夜校、半日学校、寒暑假学校、识字班等。小学教育发展很快,教育宗旨是培养“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在教材中,注重揭露剥削阶级本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人民教育事业。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区发展教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021-07-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中国古代的书院变迁】

材料一   春秋末年,创立私学者大量涌现,周守藏史老聃“见周之衰,乃遂去”,私自著书兴学,夷人郯子、郑国邓析等人也收徒讲学。在各诸侯国中,鲁国是私学出现较早的国家。鲁国地处中原,周边有齐、燕、晋、宋、楚等强国的拱卫,没有受到外族入侵,国内也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使大量的西周文物典籍得到有力的保护,成为唯一保存完好周文化的教育中心。因此在鲁国兴办私学的人有很多,乐师师襄、少正卯、孔子都曾在鲁国收徒授学,还有王骆骀以道家思想为内容施教。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中仍有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滕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

材料二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讲教授,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已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的重要场所。.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提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形成了“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晚清在新旧书院并存的大背景下,以官办书院为主,还有以讲授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为主的新式书院和以传播基督教为主的教会书院。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国私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和晚清书院的不同。
2021-07-08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

——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
2021-12-13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提倡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军国民教育的衰落就成为必然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随着实用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一些教育团体为改革大做舆论宣传。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仿效美国颁布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1923年9月,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课改名为“体育课”,规定初中及高中分别加授卫生、生理等科。对体育课学时做如下分配:小学体育课占总课时的10%;初中体育课为16学分(其中,生理占4学分);高中体有为10学分(包括健身法)。(注:《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半年内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体育课程内容以田径球类运动、游戏等为为主,并一律清除了兵操。

——摘编自萍国吴等《近代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