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我国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A.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C.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B.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C.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D.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续
3 . 18世纪80年代,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德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B.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C.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D.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劳动者提出要求
4 .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时间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世官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举荐、军功授爵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220381九品中正制
隋一清5811912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
(3)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末魏晋时期,荀彧曾任尚书令,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祖父司马量曾任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东汉颍川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B.易使上层社会趋向固化
C.任用官员无固定标准D.缓解了世家大族间矛盾
6 . 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1922年北洋政府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上述现象
A.推动人民体育体制的确立B.有利于塑造体育强国的形象
C.强化了体育的政治化倾向D.说明教育的人文性有所增强
7 . 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2021-02-01更新 | 1304次组卷 | 69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科举制
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四   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019-11-15更新 | 42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柞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