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5年的英国《绅士杂志》认为中国在政府统治技巧上优于其他国家,赞赏其爵位、官职不是世袭而是考试得来。大量的书籍、报道使科举考试为西人所了解、熟知。1870年,英国格莱斯顿政府颁布了第二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欧洲对科举制的推崇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晚期。随着西方来华人士对科举制度了解的深入,他们也发现了科举考试的缺陷并对考试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质疑。大卫·修魔曾尖锐指出“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的优势,但科举的内容使中国知识结构不佳,中国科学的水平因而落后。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

材料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理论准备中,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化考试的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早在1906年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他就对英美等国通过选举等录用人才的办法提出了质疑,指出真才实学之人因口才木讷而被忽视,而要解决这一缺陷,只有辅以考试之法。……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重要原则。他指出,英美等国的考试制度,考试权仍然在行政权之下,权限不明,流弊反多,应该有专门、独立的机构来掌握考试权,君权、行政权皆不能加以干涉。孙中山希望通过考试制度杜绝幸进,澄清吏治,彻底改变中国用人行政上的种种弊端。……这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


(1)概括18—19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中英两国都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有益探索,指出其探索的共同特点,并比较二者的探索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2021-1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A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9月,政府决定在下一年废除科举制……此后,新式学堂毕业生在政府中占重要职位……在学堂的礼堂和课室中,都贴有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每月初一由大家齐声朗诵,被用作教官话的课文。以上材料说明
A.传统教育改由新式学堂负责B.新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C.清政府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D.政府当局开始学习西方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