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自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尚书》中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君主形象,即文王的圣王形象和纣王的暴君形象。《周书》中也有成王祭祀上帝,行籍田之礼,亲率百官、农夫播种百谷,共同劳作的记载。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君主集权B.强化祭祀活动
C.构建政治认同D.推进家国同构
2024-02-28更新 | 199次组卷 | 13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这说明(       
A.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B.西周政治制度体现儒家治国理念
C.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D.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2023-04-16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据《管子·桓公问》的记载,“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设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     
A.蕴含着原始民主因素B.受制于社会舆论导向
C.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D.强调君民关系的和谐
2023-03-30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4 . 甲骨文卜辞中记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而《诗经·大雅·文王》记载“商之子孙……,其丽不亿……,无念尔祖,修聿阙德……”,即商朝的遗民亦可参与周朝的祭祖。祭祀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A.神权王权进一步的结合B.华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
C.分封制强化了地方控制D.商周政治制度前后相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     
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
C.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相比,西周的治国理念特点是(     
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
2023-02-08更新 | 86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荆州市201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A.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政权的认同感D.推行仁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绝大部分是对于祖先神灵的贞问。大量的卜辞材料所表现的思想,乃是神灵为历史的主宰,神意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甲骨卜辞与青铜铭文记载内容的不同,表明(     
A.天命神学在西周遭到普遍怀疑B.中国古代人神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C.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已经产生D.西周时期礼乐等级秩序开始形成
9 . 据统计,殷墟卜辞中殷人祭祀祖先最为频繁,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祈求祖先赐福后人。到了周代,祖先崇拜逐渐减少,对没有感情色彩、代表公正与秩序的天和上帝的祭祀则日益频繁。这一变化体现了(     
A.周代政治神权色彩的消除B.周代的社会秩序趋于公正
C.周人宗族血缘观念的消失D.周人理性主义思想的成长
2023-01-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据《尚书·舜典》载:安抚边远笼络近处,亲厚有德之人,信任善良之人,拒绝邪佞之人,则“蛮夷率服”。这反映了(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C.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D.宽严相济的政治智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