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夏朝,启的儿子太康失国后,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西周,“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和行政”。这反映(     
A.社会动荡不安B.中央集权未形成
C.地方控制弱化D.原始民主制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     
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
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
2023-06-14更新 | 702次组卷 | 8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3)材料三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指出该制度设计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实际弊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3-03-2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前期,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被俘,晋国内曾召集国人以征询改立新君的意见。晋惠公遂派人回国,以国君的名义将一部分土地赏赐给国人,名之曰“作爱田”。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B.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C.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D.兼并争霸战争的频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周人从殷商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因而失去天命;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     
A.受儒家“德治”思想影响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执政理念中包含积极因素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6 . 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官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权体制
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D.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2023-02-1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是治理的。结合所学,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商朝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与内外服制度B.可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C.宗教文化类职官可能有沟通王权与神权的作用D.商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已实现了君主专制
2023-02-14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需“敬德保民”。这一变化反映了(     
A.西周政治具有一定民主色彩B.周朝摒弃君权神授理论
C.西周统治彰显人文主义色彩D.周公推行德治的必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周公东征胜利回师时,遍告“四国多方”的“殷侯尹民”:殷的丧亡是由于淫佚暴乱而招致天罚,周不过是顺从天命,只要能敬天听命,安于邑居,既可保持原来地位不变,还可在周朝官府担任官职。周公此举旨在(     
A.借助神权巩固王权B.揭示商代灭亡根源
C.稳定周朝统治秩序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商朝甲骨文“德”字没有“心”旁,也不常见。西周金文“德”字加入“心”旁,且常常被周人提到,并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依”。这种变化反映了(     
A.文化影响范围扩大B.儒家道德观念形成
C.周人关注人的努力D.神权迷信思想破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