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之初,宋太祖鉴于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教训,认识到了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对节度使“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逐步收回了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这样,宋初的政府层级体制实际上又变成了州县二级制。但由于州、府、军、监数量过多,中央政府管理幅度太大,需要对管理层次进行调整,于是又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这些“使”的管辖区域也称为“路”。当然,宋朝设立的“路”并不是一级行政区,而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各路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彼此互不统属。各种“使”只是在财政、刑罚、监察、仓储等方面分别履行某种单一职能,其所管辖的“路”在区域划分上也并非彼此一致。故宋代的路只是介于行政区域、监察区域之间的一种安排,而不能作为一级完整的实体政府切实地控制一个地方。从权力分配来讲,可以把宋代的这种“条块结合”的政府层级体制称为二级半制或虚三级制。

——摘编自《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研究》

材料二 美国州宪法一般规定,州行政部门由州长、副州长、州务卿、州大法官及其他官员组成,州长为州政府首脑。各州对州长参选和任职资格要求大不相同,但一般来说都要具备选民资格、为美国公民、30岁以上及在本州居住五年以上等条件。州长任期一般为24年,大约一半的州对州长强加了两届任期的限制,弗吉尼亚州、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三州则规定州长只任一届。尽管存在对权力集中的忧虑,美国现代化的趋势还是增强了州长的权威。作为州执法部门的首席官员,州长为保证“法律的忠实执行”,一般拥有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制定财政预算、发布行政命令、提出立法建议和否决州议会通过的法案等权力。州长职位提供了“天字第一号讲坛”,从而允许了州长在政策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甚至可作为通往总统宝座的铺路石。因此,州长选举往往更吸引全国人民的注意。

——摘编自《英美地方政府治理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北宋与近代美国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 . 苏轼在《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中说:“昔仁宗皇帝覆育天下,无意于兵。将士惰偷,兵革朽钝,元昊乘间窃发西鄙,延安、泾原、麟府之间,败者三四,所丧动以万计。”以上材料揭示出宋朝
A.冗官冗费的问题突出B.积弱的表现和原因
C.王安石变法成就显著D.儒学出现复兴潮流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4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和作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