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要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别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已有;旋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屈小强《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初年,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长官到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政事堂逐渐就演变成最高权力机构。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有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仆射、侍中不加“同平章事”或“同三品”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参与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在唐朝有时多达十几人,议政时由一人“执笔”,或称“执政事录”,“执笔”就是首席宰相了。唐朝制度,凡属于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议政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颁布生效。

——张金平、咎风华《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材料三   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缙、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李竖、王本浩《中国行政管理史》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情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
2022-01-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体育班)文综历史试题
2 . 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军机处内景

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图一反映了秦代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
(2)图二政治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指出图四中机构设立的影响。
(3)与图2相比,图3所示是统治阶级内部哪一矛盾激化的反映?并说明这一矛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演变的趋势。
(4)根据材料二归纳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材料二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

《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2)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二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材料三   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武帝继位初期田蚡(fén)曾任丞相。《资治通鉴》记载:他推荐人做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武帝就对他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3)据材料三,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运行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四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4)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5)从上图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2020-12-0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
2020-11-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1)依次指出材料一三幅图片分别是哪些朝代的制度?

材料二 英特尔高级院士C。ne Meicrar,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析,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浙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2)据材料二,指出“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表现?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三 宋承唐制.抑又甚百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时掌大政。天下材赋.内庭诸司.中外笼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扶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座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列,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3)据材料三概括抬出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7 .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有: 一 、议定皇帝名号。二、“封建”还是“郡县”?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

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业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前两个主题商讨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
2020-10-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结合秦、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这一制度有何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的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10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科举制废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大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滴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拿法,如考生揎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都在皇权和文官制度的统治下,再配合市场性农业经济的网络。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这两套网路的结构,可以长期保持中国的统一,提供相对有的管理。到了唐代,然颇多内乱外患,但本上,文官制度的体系还是相当有工作戴率。宋代的制度,地方有相当的自主权,虽然宋代中央的工作效率并不高,各个地方人治为政,但也能保持经济网络的自动调节。明,清两代,中央权力强大,而在意识形态固定以后,文官体系已不再能作必要的调节,以适应突然发生变化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4-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