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宋仁宗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B.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C.分权原则得到贯彻D.中枢决策权力转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2023-02-16更新 | 172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重点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北宋出现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政治传统,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朝野的共识,宋神宗时期“出现了一个共同的原则: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宋朝士大夫政治地位的提升(     
A.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B.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C.有利于以制度约束皇权D.根植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2022-12-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2020-12-08更新 | 1785次组卷 | 5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上饶市2019届高三高考一模历史试卷
6 . 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
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杜绝官场黑暗腐败D.减轻了财政负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乡约在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有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D.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春官(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此诏令旨在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
9 . 北宋时期,“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枢密院设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由文臣担任,三衙设殿前督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督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督指挥使司,由武将担任,典型的“以文制武”、“重文抑武”。这一设计
A.有助于增强北宋军事实力B.实质是中央集权的强化
C.遵循分权与制约平衡原则D.是政治制度创新的产物
2020-01-0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