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宋太祖时期,沿用唐后期形成的中书门下制,形成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三司制度;神宗时期,废除中书门下体制,赋予中书、门下、尚书各自权责,三省长官实行兼职制度,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二人均是宰相。这一变化
A.加剧了冗官局面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三省制衡机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宋哲宗时期(1086年),开始设立“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两个职务。宁宗时,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立班在正宰相的丞相之上。度宗时,贾似道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独揽军政大权。这些做法
A.有利于完善监察制度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D.剥夺了宰相行政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代重视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皇帝会派出专门的审判机构进行审判;中央除了刑部和大理寺之外还建立了审刑院,由皇帝亲自审理一些重大案件;皇帝还经常向各个地方派出巡阅使,对地方案件的审理进行监督。这表明宋代
A.皇权专制得到强化B.法制体系建设完备
C.监察制度健全高效D.地方治理成就突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姚宪,浙江会稽嵊县(今绍兴嵊州)人,曾任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职。他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宋史﹒职官志》记载了当时“参知政事”的职能:“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由此可知,当时设立这一官职的目的是
A.分解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B.强化思想控制,监察失职官员
C.增加职官设置,提高行政效率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2022-03-18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恢复了中书省主决策、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主执行的三省旧制;到南宋孝宗时期,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同时宰相一般都兼枢密使。据此可知
A.宋朝全面恢复唐朝制度B.皇帝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三省制逐渐向一省演化D.政权更替影响制度变革
2022-03-11更新 | 38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宋时期经常出现“朝议”与“廷争”。仁宗时宰相吕夷简曾对摄政的刘太后说:“臣位宰相,朝廷大事,理当廷争。”张方平也在奏疏中指出:“中书奏事,争辩御前,连日纷哗,中外喧骇。其于事理,必有曲直。”这说明北宋的中央决策方式
A.重视发挥防错纠错机制作用B.因循旧例鼓励官员各抒己见
C.改变了传统的朝廷决策模式D.不断激化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宋代的“差遣”
A.目的在于削弱宰相权力B.官员只有虚职没有实权
C.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加强D.有效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宋仁宗年间,群盗劫掠高邮。知军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让官员和当地富绅备酒肉出迎,酒足饭饱之后,群盗离开高邮。事闻于上后,当时的枢密副使富弼要惩罚晁仲约,但参知政事范仲淹不同意,认为这一行为是无奈之举。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
A.地方实力不够强大B.中央官员相互制约
C.政局动荡有所加剧D.官员勾结贪污腐败
10 .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地方制度的沿革B.宰相制度的完善
C.官僚制度的进步D.中枢机构的演变
2022-03-05更新 | 353次组卷 | 2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学期期初)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