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D.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2022-07-05更新 | 297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在不断演变中实现社会治理。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左右丞相组成的丞相府是秦朝行政中枢所在B.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C.元朝实行的是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D.明成祖废宰相使得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指出图1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名称,并概括这一权力运行机制的作用。
(2)与图1相比,图2中中书省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新变化?
(3)图4中,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历朝或多或少地容纳了有限性民主,从而才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最大动力。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与盛世,与这种有限性民主密不可分。这是中国古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存在有限性民主而美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是地道的君主制度而否定中国古代政治领域中存在着有限性民主成分。

——摘自付开镜《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有限性民主探论》


提取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元中书省有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有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皆称宰辅。而秉政者,丞相也,皆蒙古、色目世家为之。与唐宋相比,元朝中书省
A.激化了民族矛盾B.掌握了军政大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
6 . 元朝中期,兼职之风渐涨,皇帝的亲信大臣,往往既为中书省宰相,又在枢密院或御史台兼任要职。据此推知,这种政风会导致
A.君主权力受到削弱B.国家管理的系统化
C.中枢行政效率降低D.中央集权遭受威胁
7 . 宋代在中央设置了谏院,其主要职责不是规谏君主,而是举发臣下的不法行为和对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提出“谏正”。后来御史也兼有规谏之责,皇帝亲自掌管御史的任命权,凡是宰相推荐的或其亲戚故旧均不得为御史。这说明当时(     )
A.统治者借助监察强化皇权B.君权与相权矛盾空前激化
C.中枢决策机构发生了异变D.监察机构的职权得到扩大
8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元朝设置中书省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D.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2021-06-16更新 | 427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9 .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