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总书记为何高度赞扬儒学。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

材料三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四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政治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020-12-0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西藏昌都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四月周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