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总书记为何高度赞扬儒学。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初叶,日本民间就出现了法西斯活动。20世纪20年代,“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1929年,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1936年3月广田内阁成立,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确立下来。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武器部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全面扩军备战,并确立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伺机南进的扩张战略。1936年,日本先后与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反动的国际法西斯集团。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2023-07-10更新 | 2257次组卷 | 20卷引用:西藏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贫困认定之后,政府会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授予荣誉称号。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每逢冬春时节,官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官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可免除部分劳役。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扶贫政策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的重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上海市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开展了7次集中清理,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964项。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改革推进速度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权力部门化、利益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倾斜力度还不够等。

——摘编自王琳琳《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7 .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而反复的过……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改造为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创新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法国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而反复的过程”。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

材料三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四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政治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020-12-0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西藏昌都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四月周考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229年,窝阔台即蒙古大汗位后,耶律楚材倡议朝政,劝亲王察合台等人向皇帝行君臣礼,以尊汗权。蒙古执掌中原后,耶律楚材便很很完善赋税事宜,建议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在燕京等十路设置征收课税所。1231年,耶律楚材出任中书令,在政治方面,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策,并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在经济方面,耶律楚材殚精竭虑,提出许多创造性意见,如主张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禁止掠民为奴,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等。在文化方面,他主张行善政,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在耶律楚材的努カ下,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耶律楚材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耶律楚材改革的作用。
2019-05-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