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雷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杂多的名色。就其内容而分,民变大体可以概括为十类:(一)抗捐抗税。(二)抢米风潮(三)为求食有盐而导致的城乡骚乱。(四)会党、农民起义。(五)罢工斗争。(六)兵变(七)学潮。(八)反对教会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九)反对“新政”。(十)其他反对压迫的斗争……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由城乡社会游移出来的会党。他们没有统一的口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

材料二 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造、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求自身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民变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变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材料:   王淦昌(1907- 1998),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4年王淦昌回国,培养出一批杰出青年物理学家(如李政道)。20世纪50年代王淦昌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筹建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56 年9月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先后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1961 年,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64年独立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中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1978年以后,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1986 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等联合向中央提出“863”计划,为中国高科技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整理自百度百科《王淦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王淦昌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体现的优秀精神品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2020-01-09更新 | 4986次组卷 | 59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材料   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多次引发士人抗议,为此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

宋政府又实行誊录法。规定誊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封弥。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以备核查;誊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创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8 .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望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
下列是一组有关建筑的材料。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人在城市附近修建了许多露天剧场(如图),目前遗迹尚存的有酒神剧场和埃庇道鲁斯剧场等。雅典露天场依山修建,一层层看台一般可以坐一万多名观众,多的可以坐四万多名观众,底层看台前面铺成的一大块平面是演员的表演地。表演场砖的后面有供演员化妆和贮藏道具等物用的房屋。雅典人造的这种露天剧场充分利用了声学和光学理。

场地虽大,可是坐在剧场不同地方的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利听到演员的表演。伯利克里改革时期鼓励公民观看戏剧并发放观剧津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国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下图是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宫城外是皇城,呈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中国该度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议会大厦(如图),是英国的政治中心。……其建筑结构和内部设计也能充分地体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据说英国国会开会时,国王应坐在上议院的国王宝座上,但首相和议员需从下议院进入自己的席位,普通公民也可在旁听席观看议会进程。丘吉尔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考虑。”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内容。

材料四 下图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首脑怀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正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黑兔。这是一项很严重的行为,需要多数众议院议员提出弹劾,三分之二参议院议员同意后才能加以定罪并予罢免。在美国历史上虽然只有三位总统面临过弹劾,而且除尼克松辞职外,无一人被罢免,但国会山上的这座自色建筑让每一位总统的心头都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


请回答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关系?
9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