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商品帝国》一书中,作者举例谈道,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这说明该时期(       
A.列强通过丝路贸易掠夺中国B.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D.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明清对外贸易
2 . 南北朝时期,吃胡食、穿胡服、住胡帐、学胡坐成为中原地区风靡一时的活动。同时,在吐鲁番地区的墓葬中出土了草编粽子;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亦有西域民众在寒食、冬至、腊八等中原传统节日举行庆祝仪式的记载。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原节日开始传入西域B.华夏认同观念成为共识
C.民族间的隔阂逐步消除D.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增多
2024-05-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土地制度)起于此矣。

——摘编自杜佑《通典·食货门·田制》

(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大臣提出推行这一土地制度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2024-05-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宋朝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消灭割据政权后,在南方设立钱监大规模铸币,30年内钱监岁铸总额增长高达10倍,达到80万贯,至北宋晚期年均铜钱铸额增长到280万贯,而其间神宗朝成为铸钱高峰,曾达到年均450万贯。这些做法(     
A.造成财政上的冗费现象B.客观上导致劣币的泛滥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2024-05-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6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79次组卷 | 95卷引用: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教育政策是阶级、国家政府产生后才产生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同,每一个时期的教育政策均有时代的特征。比如,先秦“学在官府”的教育政策;自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此后历朝历代的文教政策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隋唐儒佛道三教并立,但仍以儒学为正宗,唐太宗曾说:“己之所好,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各个朝代具体的教育政策不同,但目的一致,如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教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秦朝中央政府的专制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三大文教政策也是治国安民的需要。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政府重视民族文化教育问题,联系民族关系的实际,国家所处的特定阶段,基于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不停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独特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摘编自廖娟《论中国古代教育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英国师范教育的 端是教会的慈善教育,英国私人捐助教育的现象在英国十分普遍,因而慈善学校的建立给予了大量贫苦儿童基本的教育,帮助他们适应正在转型中的社会。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后,各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力、弥补教会与私人办学力量的不足,英国政府更加注重发展教育。19 世纪,英国大批积累了财富的资本家增加了对教育的捐赠与资助,工人阶级也增加了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民众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沙特爵士,面对维多利亚时代发生巨变的英国社会,他着重强调了教育对于维护英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主张广泛推行民众教育。19 世纪晚期,英国最终确立了由地方师范学院、私人训练学院等共同组成的师范教育体系。

——摘编自付扬扬《近代英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师范教育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
2024-05-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是牧人,不是野蛮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也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学者的观点(     
A.意在强调少数民族比汉族更为先进B.侧重于分析华夏观念形成的背景
C.辩证地认识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D.说明了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的动因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材料二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陆九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     
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