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后汉书》中记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这里的“西海”是指(     
A.地中海B.红海C.波斯湾D.死海
2024-03-2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请分别作答一一对应,如“秦始皇:措施XX”,写对一点,不对应的直接)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2024-03-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A.筒车B.牛耕C.耧车D.机耕
2024-03-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记载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法律实行轻罪重罚
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4-02-22更新 | 182次组卷 | 33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C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陈桥兵变,千古之谜

材料一   (960 年)镇州、定州节度使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南侵。太祖受周恭帝诏前往抵御,宿营陈桥驿。清晨,将士着甲持兵器集于驿门,鼓噪突入驿中。太祖惊起,出门查看。诸将露刃罗立于庭,曰:“诸军无主,愿奉您为天子。”赵未及答,有人以黄袍加赵之身, 众将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太祖坚决拒之,众不听,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太祖思度难以脱身,乃揽辔驻马,谓将士曰:“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 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皆下马听命。……不终日而帝业成焉。

——选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二   后周的……节度使兼禁军首领赵匡胤,制造辽与北汉合兵南下的假情报,后周…… 匆忙派遣赵匡胤率禁军前往抵御,行军至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弟赵匡义和……掌军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开封,逼周恭帝禅位,顺利地改朝换代,建立宋朝。

材料三   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一般都说(陈桥兵变前)这一军情是谎报的,也有人认为不可能谎报军情,因为(镇、定)二州节度使……不属赵氏集团,不可能合谋谎报;即便合谋谎报,后周也未必一定派赵匡胤出征。实际上,是否谎报军情并不重要,这只不过给陈桥兵变提供一次契机而已,而契机总是可以寻找的。

——虞云国《细说宋史》


(1)周恭帝是哪一时期的皇帝?(     
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南北朝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

(2)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是(     
A.北魏B.辽C.金D.西夏

(3)根据材料一整理陈桥兵变的关键史实并排序
A黄袍加身       B终成帝业       C北兵入寇       D驻军陈桥       E赵氏婉拒
(4)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记载有何不同之处?
(5)材料三的视角与前两者有何不同?
(6)有学者试图解开陈桥兵变之谜,并查阅《辽史》(元朝时所著),发现《辽史》并未记载960年曾有举兵南下的计划和行动。这一发现,能否足以解开陈桥兵变之谜?
2024-03-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诸侯贵族B.增加国家税收C.实现民族交融D.削弱王国势力
2024-01-25更新 | 105次组卷 | 56卷引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县令D.刺史
2023-08-11更新 | 184次组卷 | 23卷引用:上海市松江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问题:从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024-03-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华夏”探源

历史学习中,“华夏”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某班同学们的兴趣,他们围绕“华夏”的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同学们在调查初期因溯源考虑,找寻了商代卜辞中________的记载,发现了“夏”字,指代夏朝遗民之族群;“华”字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单选)(     
A.陶文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2)随后,他们发现《尚书·周书·武成》中出现了“华夏”二字:“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目前认为记录了“华夏”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_。(单选)(     
A.实物史料B.图像史料C.口传史料D.文献史料
(3)为探究“华夏”的含义,他们寻找了更多材料:

A.(西域高昌国)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B.臣闻……明王创业,必先(治理)华夏而后(治理)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

C.天监否德,于是命运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二》

D.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以上材料体现了“华夏”的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简要说明。
(4)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不断认同“华夏”这个民族称号。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时期列举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的史实各一例:
秦朝: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华夏”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代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传世文献资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观点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明理由。
2023-04-13更新 | 209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等级班)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