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救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服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 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藩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兵政

43

1660

122

格致

3

160

7

船数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学

11

717

73

矿学

10

1383

36

医学

91

958

63

工艺

36

2856

76

合主地

218

9391

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材料三   从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轨迹中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火星报》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创办《火星报》,列宁行动的核心都是建党,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高金萍《照亮新时代的"星星之火“一列宁早期党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列宁创办《火星报》的目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阐述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影响
2023-09-0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摘引自《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科举制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 . 因时而变是儒家思想演变的一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在策问中提出,“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将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

——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力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征实……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实事求是”为治学圭臬,注意考镜源流,不拘泥于旧注古训。

——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回答:
(1)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对策?采纳这一对策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用一个字概括明清之际儒学思潮的特征。有人认为,“针砭时弊”是这一思潮时代精神的表现。黄宗羲的哪些思想主张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