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自《简明宋史》

史料二   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烦。后移屯中原,括刷民田入官以给之,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莳,取租而矣。

——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盟约内容的特点,并指出其维系的基础。
(2)据史料二,指出金朝基本的社会制度,并分析其特点。
2023-09-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0课学习讲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史料二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专权,因为他专权,即使他没有罪,也要把他杀掉。丞相的权力太大……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劳永逸地取消丞相制度,就不会再有丞相与皇帝分权了。

——毛佩琦《胡惟庸案之谜》

史料三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史料四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必然性。
(2)根据史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2023-09-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2课学习讲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史料二   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明末心学门人)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以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现在应当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日知录》


【探究】
(1)史料一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史料二中顾炎武对当时的心学提出了怎样的批判,并提出了什么主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史料二   明朝中后期……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今嘉定区)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探究】
(1)据史料一,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023-09-11更新 | 63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4课学习讲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明)宋濂等《元史·志第四十一》

史料二   元朝行省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并分析其意图。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乾德元年(963),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大州或置二员。又令节度使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

史料二   乾德三年(965),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赵普令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

史料三   乾德三年(965),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役。自是将不得专用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


【探究】
(1)史料一是宋初针对节度使的规定,指出这些规定是如何限制节度使的?目的是什么?
(2)史料二、三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史料二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9-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5课学习讲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亡(无)冻饿之人,亦亡(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

史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探究】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史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3-09-10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5课学习讲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探究】史料认为“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2023-09-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8课学习讲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续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编自《晋书·段灼传》

史料三   科举制……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用人完全由中央取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方式……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汉朝如何选拔官吏
(2)史料二体现了哪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弊端是什么?
(3)根据史料三,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有何变化?意义如何?
2023-09-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7课学习讲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