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顺治年间,山东人口数量逐渐开始回升。但耕地毕竟有限,当开发到了一定程度,耕地面积就不会继续增加,马铃薯等美洲作物耐寒、耐瘠薄、产量高,为人们所青睐。马铃薯等作物生长期短、播种期长,与原来的五谷作物相差较大,容易与传统作物形成年内复种,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粮食单产和总产快速增加。同时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后,清代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棚民,他们依靠这些耐寒、耐瘠薄的作物开垦山地。清代学者汪士铎指出:“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反映出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请选择一种影响,并从社会史观角度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种影响进行探讨,也可以就不同影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晤光初现
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