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反映了原始社会(     
A.生存环境恶劣B.阶级分化严重
C.生物十分丰富D.共同群居生活
2023-01-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
2023-01-07更新 | 3574次组卷 | 19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四川三星堆文化的部分青铜器,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与河南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较为相似;象征王权的玉璋、玉戈等玉器,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可以用来佐证(     
A.商代是青铜文明鼎盛时期B.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D.商朝控制区域延伸到西部
2022-11-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浙江余杭瑶山、汇观山和反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常州武进寺墩、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在氏族公共基地之外建造的贵族专用墓地。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C.劳动成果集体共享D.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6 . 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这体现(     
A.良渚文化源远流长B.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
C.中原文化影响深远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2022-09-17更新 | 1551次组卷 | 3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022-09-08更新 | 10519次组卷 | 97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

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

——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2019年7月7日

材料二   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1936年冬季发现了良渚遗址,并先后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加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继续考古整理工作,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称传奇。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写道:“这本报告,是随着作者同样的命运,经过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终于出版了。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书既成,反不忍卒读,更感慨万千!遥想这书的诞生地——良渚——已为敌人的狂焰所毁灭,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这报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尽,所以翻到这书的每一页,像瞻仰其遗容一样地含着悲怆的心情……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这艰巨伟大的时刻,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据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施昕更与良渚”谈谈你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022-08-28更新 | 1672次组卷 | 3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