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本世纪初启动。以下为该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 ” 取得的部分重要认识。

材料一   “万年奠基”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万年奠基 ”

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

材料二   “古国时代”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五千多年进入”以浙江良渚、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鸡叫城等遗址为代表,多有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玉器、漆器、精致陶酒器等都出自各地的顶级墓葬。
“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山西陶寺和陕西石峁两座巨型都邑相继出现;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   进入“王朝时代”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四千年王朝建立”

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以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为代表;夏王朝建立,制代替制。

“三千年王权巩固”

西周初年,周王通过“亲戚”,实现了王朝对王畿之外广大区域的稳固统治。
“两千两百多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海内为,法令由一统 ”。

材料四   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

传统方案

新方案

> 金属工具的出现
> 文字的发明
> 城市的形成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出现城市
>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权力不断强化, 出现王权和国家

(1)“万年奠基”的核心依据是(     )(单选)
A.南稻北粟格局B.原始农业产生C.石器工具进步D.定居村落出现

(2)依据材料,这一时期文明发展趋势是(     )(单选)
A.此消彼长B.部落联盟C.多元一体D.碰撞交融

(3)以下对于“古国时代 ”的认识,理解合理的有(     )(双选)
A.“ 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 ”,体现较强的人力、物力调动能力
B.“顶级墓葬”多,说明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
C.“巨型都邑”出现,可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以中原为中心”,印证古代中国整体步入文明时代

(4)材料三将以下相应选项匹配到上表的空格处。
A郡县               B禅让               C奴隶               D封建               E世袭
(5)相较于传统方案,新方案有何显著变化?
(6)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简要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
2024-03-15更新 | 69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 . 多元一体的融合趋势深刻地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下列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趋势的是(     
A.越南发现二里头遗址风格的牙璋
B.某遗址出土大量陶器及陶器碎片
C.中原受周边地区影响的贵重随葬品增多
D.多地发掘出了多达百余件随葬品的墓葬
2024-05-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2024-09-13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高考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但是,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该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我国(     
A.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B.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趋势
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D.产品交换推动贫富分化的出现
2024-05-16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4100年前的观象台,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呈弧形排列的13个夯土方柱。发掘者推测这个建筑是集观象授时和祭祀功能为一体的礼仪建筑,圆心就是观测点,通过12个柱间狭缝观测日月星辰(如图)。据此可推知(     

A.早期国家形态已见完备B.中国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D.该遗址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2024-05-10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三星堆出土的陶盃(如图)是中原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时期的典型器物,据古代文献记载,夏人称盉为“鸡彝”,是夏人在举行“灌礼”(古代酌酒灌地以请神灵的祭礼)时所使用的祭器,其形制三足中空,为有口、有流、宽鋬的酒水注器。这一现象说明(     

          
A.古蜀国的发展深受外部影响B.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C.手工业生产出现标准化趋势D.区域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
2024-06-0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源于关中盆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东北拓展,与源于西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红山后类型在今天河北省西北部相遇,然后在辽西大凌河上游地区重合,产生了以龙纹(红山文化传统)与玫瑰花纹(庙底沟传统)相结合的新的文化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该观点意在强调(     
A.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呈现趋同B.旧石器时代我国文明成就十分突出
C.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D.龙纹和玫瑰花纹是文明的主要特征
2024-02-2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经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发掘的近80座墓中,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猪或猪头随葬,还有一些墓随葬龟甲,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达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无物。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A.宗法制度初步形成B.阶层间流动日益频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D.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四个墓地出土的与性别相关工具出现的趋势图。由该趋势图可推知(     

A.中原龙山文化的强势地位确立B.跨区域交流促使阶层结构趋同
C.随着社会分工使贫富分化加大D.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日益明显
2024-05-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考古显示,距今4000年左右,中原龙山文化大规模影响江汉两湖地区,与古史中记载的“禹征三苗”“禹划九州”等事件在时间上大体对应。这表明当时(       
A.中华文明统一趋势初现B.中原文化占据明显优势
C.不同部落之间战争频繁D.大禹得到各地人民拥护
2024-03-30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