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但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一变化表明(     
A.礼乐制度完全崩溃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C.天下一统格局形成D.华夷文化冲突消失
2 . 周平王东迁后,“妾如后”“庶如嫡”“臣擅命”“都如国”,此四事在王室和诸侯国中屡屡发生,引发了诸多政治动乱。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礼乐崩坏扩大贫富差距B.分封制受到冲击
C.宗法破坏加速社会转型D.等级制度彻底瓦解
3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是(     
①列国纷争   ②华夏认同   ③经济发展   ④百家争鸣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3-24高一上·山东青岛·期中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眼中的“仁人君子”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孔子构建的“仁人君子”形象进行合理解释。
2023-12-0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局属学校、青西、胶州等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图中所示长城分布范围的变化体现出(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频繁
C.战国时期社会动荡D.秦朝尊奉法家严刑峻法
6 .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出身于东夷的郯子到鲁国,追溯自己的东夷祖先为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6位上古帝王。孔子听到郯子的说法时,对其说法高度认可。这表明,当时(     
A.同源共祖观念已经产生B.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
C.东夷普遍认同华夏文化D.鲁国成为传承周文化的中心
2023-1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清史学家多称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祚八百多年”的王朝,但当今史学家都批评该观点是错误的。当今史学家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A.明清史学家都是封建时代的学者B.周灭商之后的统治仅有七百多年
C.周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D.西周只是我国青铜时代王朝之一
2023-11-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     
A.诸侯争霸的格局B.楚国实力的增强C.华夏认同的观念D.社会秩序的崩溃
9 . 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
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D.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
10 . 西周至春秋时期,“公”主要指国君、祖宗,“私”主要指卿大夫,“公”“私”的价值色彩不浓:到战国时期,“公”则主要指国君和朝廷,以及公平、公正之义,“私”则主要指百官和普通民众,以及私心、私欲等。“公”“私”的指向和价值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汉字含义日渐丰富C.君主专制逐渐确立D.宗法分封日趋瓦解
2023-10-05更新 | 267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